应该说,这时的辛弃疾,是充满了建功立业的自信的,从年轻时就立下的横槊事功的理想、领兵作战的韬略眼看就要有实现的可能,他真的是跃跃欲试了!眼望着半壁江山,他充满了焦虑,也充满了渴望。因此,当曾为江西转运使,眼下又要调到兴元(今陕西汉中一带)任知府的张坚(字仲固)西去经过湖南时,辛弃疾设宴招待他,并即席写下这首词8: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张坚是南宋高宗朝参政张纲之子,曾任泉州知州、江西转运判官、兴元知府、户部郎中、四川总领等职,也是一个主张北伐并在军政事务中勤勉敬业,很有作为的志士。他担任江西转运使刚一年,因为兴元府急需一把手,朝廷于是调张坚担任兴元府帅。
兴元这个地方很有名气,它就是秦汉时的汉中郡,唐代才改名为兴元府,在历史上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封刘邦为汉王,封地就在汉中一带。同时他为了阻塞刘邦东进之路,把原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秦朝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合称为三秦,用以扼制刘邦。但一度处于劣势的刘邦却以汉中为基地,打败项羽,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汉朝。这就是开篇所说的“汉中开汉业”。 而今兴元府又成了南宋西部边疆的国防要地,抗金前哨,张坚如今要去那里任职,自然触动了一直盼望收复中原的辛弃疾的多年心事。
因此,一开篇他就说:刘邦据以开创汉朝帝业的汉中,不就是今天的兴元府这儿吗? 想当年,汉高祖与三秦作战,采用韩信的计策, 及时利用士兵急于东归的情绪和项羽麻痹轻敌的有利时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奇兵消灭三秦,一战就收复了关中(《史记·高祖本纪》),他意气洋洋,乘胜东进,打败各路诸侯,最后战胜项羽,完成统一大业。
我们知道,刘邦之所以由弱变强成就帝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善于用人,张良、萧何、韩信都起了很大作用。可在开始时,韩信并未得到重用,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有大将之才,离开项羽投奔刘邦后,在战略战术上都曾向刘邦提出了许多很重要的建议,却都没被刘邦采纳,于是他愤然离去。当时陆陆续续离开刘邦的人有几十个,可萧何认为其他人都不打紧,而韩信是“国士无双”,刘邦要统一天下,非倚重此人不可,就连夜把韩信追回。
作者怀着热切赞扬和向往的心情来回顾这段历史,特别突出刘邦在争夺天下过程中那种意气昂扬的精神风貌和挥剑东进的气势,是有深意的:他是多么希望南宋君王能够像刘邦当年“剑指三秦”一样,剑指河、洛,完成北伐统一大业啊!可如今,不仅汉王一战东归开创帝业的雄豪意气不复存在,萧何爱惜人才,月下追韩信的美好往事也不复再有,“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在南宋政府一系列屈辱求和政策之下,河山破碎,金瓯残缺,怎不叫人感伤落泪! “落日胡尘未断”写金人仍然觊觎着南宋的半壁江山,哪怕是夕阳西下,也毫不懈怠地磨刀霍霍,训练部队,随时准备向南宋扑来。一个“尘”字,将金人驰逐骑射甚嚣尘上的气焰刻画尽致。“西风塞马空肥”则写南宋一方武备松弛,即使是粮草充足最利于出兵的秋天,也宁肯贻误战机而按兵不动,让战马空锁马厩,白白长膘。一个“空”字,抒发了多少遗憾和激愤!前句突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后句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历史与现实,敌方与我方,就这样形成了严峻的对比,有力地倾诉了作者对朝廷的失望和强烈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