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军风波 四(2)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上片叙述刘邦“汉中开汉业”的历史,描述西北前线的危急形势,除针砭现实外,也含有以人杰地灵来激励战友有所作为之意。换头“一编书是帝王师”,用了刘邦谋臣张良的典故。《史记·留侯世家》中说:张良早年曾游于下邳(今江苏邳县),在桥上有一老父拿出一部书对他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张良拿回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熟读兵书,后来辅佐刘邦开创了汉朝帝业。这里作者用张良来比喻张坚,赞扬他熟读兵书,胸有韬略,此去兴元任职,虽然是小试锋芒,但意义重大,所以辛弃疾以刘邦“汉中开汉业”的功绩激励张坚,希望他能够在刘邦成就帝业的地方打好“征西”一战,为将来“剑指三秦”,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其实,“一编书是帝王师”在这里也有自比的意思,前面我们已说到作者少年起就喜读兵书,熟谙兵法,不止一次表示要以“一编书”(军事才能)来建功立业,如“万里勒燕然。老人书一编。”(《菩萨蛮》)联系作者经常以英雄自许,也以英雄许人的实际,我们可将此看作辛弃疾既是勉人,也是自勉。

然而,希望友人能在征西中大展宏图的激情,与送战友上征程的依依别情又是互相矛盾的,“更草草离筵”以下就尽情地倾吐离愁,他想到张坚告别之后的漫长征途,想到张坚到达兴元后的深秋景象,他甚至希望车轮能长出四个角来,无法转动而留住友人,然而事实又是不可能的。特别是想起眼下文恬武嬉的现实,征西之战,任重道远,作者更是满怀愁绪,这种种愁绪使得他形容憔悴,腰围都瘦了许多9。

这首词既是鼓励张坚,更是词人多年心事的倾吐,如今,他终于在湖南建立了自己的军队,也许,他从此可以开始实现自己的理想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辛弃疾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一下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过上一把指挥飞虎军的瘾,1180年底,朝廷来了一道调令,他被再次任命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不得不离开了湖南。

我们前面已经说到辛弃疾南下后,经常被朝廷召而来,麾而去,在一地做官时间短则数月,最长也不过两年。尽管每次在短短的时间里,辛弃疾都在自己任上做出了了不起的成绩,但或者由于朝廷对“归正人”身份的猜忌,或者是被朝廷当做“灭火器”使用,他仍不断地被调换职位和做官属地,至此,他南归十八年多,居然调动十六次!这种频繁的调动显然对事业是不利的,辛弃疾早在淳熙五年 (1178)调任湖北转运副使时就曾感叹说:“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满江红·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总是在一地刚刚有所建树,就被调离,北定中原的夙愿未酬,人却已老去,怎不叫人郁闷!而这次的调离湖南,显然原因更非一般。

那么,宋孝宗为什么要在这个当口把辛弃疾调走呢?

我认为,这次调动,跟某些人对辛弃疾的攻击是有关系的。辛弃疾后来曾写一首送别湖南部下的诗,开头四句是: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送别湖南部曲》)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这两句是辛弃疾回忆当湖南安抚使期间的情景,而“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这两句,就是他在为自己喊冤了。“明珠成薏苡”是关于东汉著名将领马援的一个典故。马援在远征交趾(今越南)的时候,经常吃薏苡的果实(俗称薏米,有健脾祛湿的作用)来抵御瘴气,结果他吃上了瘾,在打了胜仗要回到北方去的时候,专门运了一车薏米准备回去做种子。南方的薏米颗粒比较大,表面又晶莹洁白,于是那些朝廷的权贵都以为马援运了一车珍珠之类的宝贝回来了,一个个眼巴巴地望着他,指望着能分上一杯羹。偏偏马援仗着皇帝(光武帝)正宠着他,解释都懒得解释,也没向皇帝报告,就直接送到自己家里去了。后来马援死了,就有人落井下石,向皇帝告状说,马援这人对陛下您不忠诚,上次从南方回来的时候运了一车珍珠、犀牛角,可是却没有向陛下您报告。光武帝听了这话大发雷霆,马援的家里人却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对马援有这么大的意见,吓得不敢把马援埋在原来选好的坟地里,另外买了块地随便埋了,亲戚朋友都不敢去吊唁他。“赤手缚於菟”中的“於菟”是楚地(湖南、湖北一带)人对老虎的称呼。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年,我在湖南建设军队,青衫匹马,万人齐声呼叫我的名字,多么的意气风发!而你们在我的幕府里办事,进进出出,急急忙忙地传递号令,立下了汗马功劳。惭愧的是,因为我遭到别人的误解和攻击,结果辜负了你们可以空手缚虎的勇敢和力量。

这几句诗的情感真是十分悲壮激昂!显然,辛弃疾在离开湖南时,是很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因为他在湖南的事业可以说是刚刚打开了局面,正干到兴头上,这时候宋孝宗由于一些人嚼舌根子而调动他的工作,也就难怪他一肚子的怨气,感叹遭受了像马援那样“明珠成薏苡”的误解和冤枉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