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面对这种种的误解和攻击,面对仕途中不断的风波,辛弃疾的内心究竟是如何想的呢?他有什么应付的办法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中国一般的士大夫文人是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常常奉行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就是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互相调剂补充。儒家提倡的是进取,是进入社会,建功立业,名传千古;道家主张的是静退,是回归自然,在和天地万物的往来中,追求个体的精神自由,获取最大的快乐。因此有人说:儒家的精髓是工作,道家的精髓是生活;儒家是粮店,米饭人人得吃,一天不能少,道家是药店,没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就非去不可。当中国的士大夫文人在碰到挫折困难的时候,他们往往就到道家这里来找灵丹妙药,在自然山水中寻求对社会的超脱。辛弃疾虽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而且他还不是一般地入世,兼济天下,他是要整顿乾坤,但是他对道家思想也有很深的体会和认同,他并不是一个单面的人。我个人甚至认为,在宋代士大夫中,辛弃疾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得最全面、最深刻的一个典型。面对着仕途中不断出现的风波和危机,辛弃疾当然也和其他的士大夫文人一样,希望能够从道家思想这里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
事实上,辛弃疾在担任湖南转运副使的时候,他一方面打报告积极为民请命,指出产生“盗贼”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一方面就在为自己准备着退路。什么退路呢?他开始给自己营建一个“安乐窝”。
这个“安乐窝”的地理位置是在江西的上饶城(宋代属江南东路信州郡)外一里左右,风景优美,有一个狭长如带的湖泊,名为“带湖”。据一些学者考证,大约是第一次在江西为官(淳熙二年至三年任江西提刑)期间,辛弃疾买下了这里的一块地皮,来湖南担任转运副使后,就在这块地皮上搞起了建设。他规划建造几十间房屋,并将其中的部分面积开辟为菜地和稻田,准备将来自己退下来了,就来这里当农民。为此,辛弃疾还特意把临近稻田一面的房子取了个名字叫“稼轩”,表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宋史·辛弃疾传》),意思就是人生在于勤奋,其中要把农业劳动放在第一位。后来,“稼轩”也就成了他的别号。在《新居上梁文》中,他说: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人生孰如安居之乐?一年种谷,十年种木,君子常有静退之心。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是一个典故,南朝有个叫宋季雅的人从郡守的位子上退下来后,在一个叫吕僧珍的名人住宅旁边买了所宅子。吕僧珍问他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一千一百万。吕僧珍感到奇怪:怎么这么贵呀?房价好像还没高到这个样子吧?宋季雅说:一百万买的是住宅,还有一千万买的是邻居。后来这个宋季雅靠着吕僧珍的推荐重新又走上了仕途。辛弃疾这里的意思是说:没有必要花这么高的代价去跟名人套近乎攀交情,人生哪里比得上安闲居住的快乐呢?期待着种一次有一年收获的,就去种稻谷;期待种一次有十年收获的,就去种树,各自按照各自的目标去忙吧。君子(才德出众的人)应该有一颗宁静闲退的心。由此可见,对于官场生活,辛弃疾早已是心生厌倦,只是,他的事业心又让他不愿轻言放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