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建军风波 五(2)

金戈铁马辛弃疾 作者:赵晓岚


辛弃疾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一首《沁园春》词里有更明显的表现。1181年秋,辛弃疾在带湖旁的新居将要完工,此时他正在江西安抚使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写了这首《沁园春》词:

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甚云山自许,平生意气;衣冠人笑,抵死尘埃。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W哉!秋江上,看惊弦雁避,骇浪船回。 东冈更葺茅斋。好都把轩窗临水开。要小舟行钓,先应种柳;疏篱护竹,莫碍观梅。秋菊堪餐,春兰可佩,留待先生手自栽。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

这首词上片开头三句“三径初成,鹤怨猿惊,稼轩未来”,有两句是典故。西汉末年,在兖州当刺史的蒋诩辞官回到家乡隐居,他在庭院中开辟了三条小路,一条自己走,另外两条给两个志趣相投的朋友走,其他的人则一概谢绝往来,这就是“三径”这个典故的来源,后来就常用“三径”指代隐士的居处。“鹤怨猿惊”,出自于南北朝时一个叫孔稚珪的人写的一篇文章《北山移文》,里面写一个假隐士离开了他所隐居的北山去追名逐利,于是北山上鹤和猿这些动物都产生了怨恨和惊讶之情。这三句词的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地方已经初步准备好了,可是我却迟迟没有回去,那里的鹤和猿都以为我是贪恋官场的名利,留恋着不肯回来,所以就对我产生了怨恨和惊讶之情。

底下的一大段,从“甚云山自许”到“骇浪船回”这一大段,都是顺着“鹤怨猿惊”这句话来的,可以看作是鹤和猿对辛弃疾在说话。首先,它们因为埋怨和惊讶而数落辛弃疾:你平时老是说要把当隐士作为人生的理想,可是结果却总是在俗世红尘中奔波,衣帽上面都落满了俗世的尘埃,真是让人笑话。数落完以后,它们又以朋友的身份劝告辛弃疾 :既然你对官场里的那些事情已经打不起精神来了,那就必须要回去;既然要休息,那就越早越好。难道一定要像古人那样,为着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这样的美食才选择回去吗?特别是你现在处在一个危险的处境,你看秋江上那些雁听到弓弦的响声,都知道要惊慌地躲避;而行驶的船遇到惊涛骇浪,都知道要赶快回港。何况你现在一直都在遭到别人的猛烈攻击呢?劝告之后,鹤、猿怕辛弃疾还不动心,于是就用隐居生活中的种种美好和快乐来诱惑辛弃疾。它们说:你可以在东边的山岗上再盖一座茅屋,把那个临水的窗户全都打开,你也可以乘着小舟到带湖中间去钓鱼,在岸上种满杨柳,你的庭院中间有很多竹子,你可以用篱笆把它围护起来,并且还不会妨碍到你观赏梅花,还有那些可以吃的菊花,可以佩戴的兰花,这些美丽高洁的花草都等着你回来亲手栽种呢,你为什么还不回来呢?

到这里,我们终于可以知道这段鹤和猿所说的话的含义了:它们数落辛弃疾贪恋官场的名利也好,它们劝告辛弃疾赶快避祸也好,它们用隐居生活的美好来诱惑辛弃疾回来享受生活也罢,其实,都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另一个辛弃疾在说话。更确切地说,全词所表现的思想就是要建功立业的辛弃疾和要归隐田园的辛弃疾在打架。那么谁打赢了呢?“沉吟久,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沉吟久”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个就是深思,想了很久;一个就是迟疑,犹豫不决。想了很久还是处于一种犹豫不决的状态,那说明这个思想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沉吟久”的结果是什么呢?

“怕君恩未许,此意徘徊”这两句,我认为含有多层深意。一层意思是说,我想了很久,但是又担心皇帝不批准我的要求,所以归隐的念头只在心里盘旋而没有实施。就是说,意识到了危险的辛弃疾想要通过当隐士的方法来逃避,但是又怕皇帝不让他走人。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那就是当了隐士的辛弃疾占了上风,全篇的意思就是一致的。但我以为,“君恩未许”中似乎还有一层深意:君王之所以“未许”,也许是他没有听信谗言,他理解了我的报国忠心而要挽留我吧?作者之所以对归隐还在犹豫“徘徊”,应该是对君王还存有希冀。

因此,这几句词还可以做另外一种解释。它实际上是对上面从“三径初成”到“留待先生手自栽”所表达的归隐意图的一个转折、一个反拨。为什么这么说呢?辛弃疾在湖南给孝宗《论盗贼劄子》的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

臣孤危一身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

意思是我处于孤单危险的境地已经很久了,全靠陛下您保全我。现在只要这事情还值得去做,哪怕牺牲生命我都在所不惜!你们看,这样慷慨激昂,掷地有声的誓言说明什么呢?它说明,无论环境多么危险,辛弃疾他都不会改变那一颗强烈的永远进取之心。所以这几句词可以理解为:我考虑了很久,因为担心自己所做出的成绩还不够报答君王的恩德,所以又不允许自己归隐。于是,要建立事功报答君恩的念头和归隐田园躲避灾祸享受生活的念头,在辛弃疾的心里互相交战,一时分不出胜负。虽然到最后他还是说“此意徘徊”,就是我矛盾得很,但这至少可以说明,面对着仕途上的种种风波,在辛弃疾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儒家进取意识终究并没有让位于道家思想。

然而,让辛弃疾意想不到的是,虽然他离开了湖南,但他在湖南惹出的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就在辛弃疾为归隐还是继续进取而感到矛盾的时候,对他的攻击又一次升级了。1181年冬天,南宋朝廷中的监察御史(类似于现在的中央纪委委员)向宋孝宗狠狠地告了辛弃疾一状,重新翻出了他在湖南期间的老账。

那么,辛弃疾的罪名究竟是什么?对他的弹劾符合事实吗?结果又会如何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