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从小就常听到的一句很有抚慰意味的励志句,不只是常听到有人这么说,连影视节目中也常以此为剧情发展的转折,这彷佛是人生的一大精神指标。然而你是否想过,在痛苦的关头,你身上所释放的能量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有多少人可以将痛苦转化成推动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定要用这种方法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吗?
人在历经难受的事情后,都会有所谓的“创痛期”产生,所以一般心理或精神科医师都倾向让个案循序地体会从“接受”到“适应”再到“释然”的过程,期间也许会评估个案创痛期各阶段的时间长短和情绪反应,但不太会选择一开始就用安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最主要是因为那并不能让个案的情绪真正获得舒解,而有可能将个案导向一种压抑的情境中。
另外举一个例子,当有人家中发生丧事,一般的礼仪老师都会建议参与丧礼的人若是没有什么非常有把握的安慰用语,不妨就简短地说句“请节哀”,甚至不用说话,反而会比较恰当,因为说错话反而显得失理。在我看来,不论是医师还是礼仪老师,他们都是站在同一个观点上来提供专业建议,那就是“我不是你,无法全然体会你的心情,所以我选择静静地陪着你,让你感受到还有一股支持的力量在。”这个理念是正确且缓和的,也是比较符合人性的。
反观我们一般人,当周遭的亲友发生身心变故时,我们往往会认为在第一时间里应该积极地鼓励对方,让他能够迅速地从悲伤的情绪中走出来,这也是我们起码可以为对方做的,却很少有人会以“同理心”去深入理解、体会对方的心情,这些说法和想法也渐渐影响了我们大家都认为“不能走出痛苦的人是弱者的表现”、“化悲愤为力量是振作自己的不二法门”,这种想法其实太过强势,就像一壶即将沸腾的水,若是为了加速它达到沸点而转成大火,反而会让水溢出来,甚至浇熄了炉火,欲速则不达。
我接触过好几位个案,都是因为失去至亲而持续忧郁,但是又没有办法从亲友的安慰中走出来,他们自己也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生活都乱了,身心也渐渐虚弱,所以希望借由药物以外的方式来改善这种情形。我通常都会对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仔细地想一想,你的痛苦是渐渐减少、持续着,还是越来越严重?”大多数人在思考后都回答痛苦是持续或减少的,并没有增加。其实你可以将它想做是一种能量的释放,这要比压抑来得好,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提出来让你思考,你不会注意到痛苦的感受原来是有细微差异的,而这细微的差异可以让你愿意循序渐进地振作起来。但是你也没有必要时时刻刻去想着自己的状况是不是一天比一天好,或是硬要自己振作起来,因为前面提到了“接受、适应到释然”是一个正常过程,我们就让它顺其自然吧!
伤口总有一天会愈合,它可能会恢复得很好,也可能会留下永久的疤痕,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理解这是一种过程、一种必然,其他的就交给时间吧!所以不要再用什么“化悲痛为力量”来提醒自己或鼓励他人了,或许有人会因此又重新积极地生活,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除非你自认为具有这种少数人的特质。
耳提面命
一壶即将沸腾的水,若是为了加速它达到沸点而转成大火,反而会让水溢出来,甚至浇熄了炉火,欲速则不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