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我们在社会交往中,经常会遇到许多社会组织、群体或个人有求于你的时候,这些要求多数情况下又是不能全部满足的。例如,朋友请你聚会,你却不得不加班;领导让你晚上加班,你却必须照顾身边无人照料的生病的孩子;邻居托你出差时捎带东西,你却因日程太紧,没有时间关照此类事情;外单位来你公司要求采购紧俏商品,而你公司确已无能为力;某公司代表的请求有违国家法规,等等。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一概承诺,不可能,也办不到。如果都答应下来,最后只能落得一个“言而无信”的坏名声。支支吾吾,不置可否,也不合适,这样对方就会以为你不负责任,缺乏能力。
不予拒绝的理由可能很多,比如,担心伤了对方的自尊心,怕伤了双方的和气,怕由此招来不测的后果,等等。正是由于这样一些理由,会制约着我们常常不能果断地、面对面地拒绝别人,甚至还违背自己而给别人肯定的答复。
客观上不能满足对方,或者很难满足对方,而主观上又当面给予了肯定的承诺,其后果只能是这样:要么自我谴责,产生自我抑制,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要么勉强应付一下,使自己或组织受到损害;要么就落个“言而无信”的坏名声,可能就会引起对方反感,甚至憎恶。为了长远、有效、脚踏实地地发展公共关系,以及人际关系,能使众多的不得不采取的拒绝行为所引起的抗拒心理和消极情绪的反应降低到最低程度,我们应当首先自觉地建立起一种随时准备说“不”的勇气和自信心。
2.学会委婉拒绝
拒绝,其实是一门有高难度的而且是专门的技巧,我们应当认真学习和探讨;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拒绝技巧,才能收到拒绝的效果。
虽然应当提倡在适合的时候要表达“不”,但真正能愉快地接受“不”字的人恐怕是没有的。相反,断然拒绝必将会导致公众的不满:轻易地、直截了当地说“不”,只会让人以为你是一个毫无诚意的人。如果我们一遇到需要否定的场合,就连声地说:“不,不,不!”不仅仅表现了我们的知识浅薄与幼稚,而且很有可能会破坏人际间的友谊,断送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关系,或许还会毁坏组织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