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我的战国我的策 作者:王立坤


我们都是戴着红领巾,念着“过马路,左右看,不在路上跑和玩”、“冰雪融化,种子发芽”的课文长大的。那时候我就怀疑了:我们这都是大土道,不在路上玩,去哪儿玩啊?再说农村少见机动车,也没有红绿灯啊?只有湿润的牛粪和枯黄的草叶,那你还在路上“激动”什么啊?咱这东北冰雪融化了,种子还没播呢,咋就发芽了?豆芽啊?我变态的思考力和看问题的角度就是那时候培养的,语文课本根本就不是给咱农村孩子写的,于是我就总找点别的书看看。

也许你要说,这是你不爱学语文的借口!错了,我是深爱着语文的!因为母语是我们的根子!我后来狂热地爱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写作文,替别人写情书、检讨书、请假条、思想汇报,我都是被首选的人物,那时候可是一支笔啊,高中政教处的大部分检讨书都是出自我的手笔,文字感切,经常被拿出来作为范文教育学弟学妹,那时候不管写什么,就是一盒好烟,明码标价,绝不赊账,我就是那时候学会抽烟,走向堕落的。我最后考了个大学中文系。这一辈子就跟文字纠缠到一起了,估计“第三者”插足的机会很少。我妈说生我的时候也没有什么祥云满天,异香满室啊,咋还出了个秀才呢?亲娘啊,这是秀才吗?这是文字力工啊!

突然想,要是不幸穿越回到古代,那就惨了!诗词书画,样样不会;古典诗文,本本未读,泡妞的时候都会被大家闺秀报以妩媚的白眼,跟小孩聊天都得云里雾里,总不能说:“Please repeat it again ”吧?也许有人会说,这挺大个老爷们还装愤青的小伙子呢?不是那个意思,就是觉得没点文化太可怕,要是遇到个老外跟你侃侃而谈咱老祖宗的文化,而你却除了哼哼哈兮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那祖先都会气得复活,给你几个大锅贴子才过瘾。于是,我今年把《战国策》翻出来了,不是咱口味特别,哗众取宠,是咱的手头紧,就这两本《战国策》是古书,还是上周出的,盗版的。这还是同事送的呢!

看着人家于丹老师、王立群老师侃侃而谈,中国的古老文化在他们的嘴里变得优美华丽,我终于明白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得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在别人的嘴里。于是我狂啃,猛嚼,囫囵吞枣,至于精髓就不知道什么滋味了。陆陆续续地写了点《我的战国我的策》,也算是给我的专业一个交代吧,总得有点中文的味道不是?

战国是个乱世。我们不得不承认乱世的文化和思想往往比开明盛世要强。比如战国、比如南北朝、比如五四运动,文化显示出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也许就是“人都是逼出来的”最好的写照吧。乱世造就英豪,“士”就是战国时代的宣传者和鼓动家。那时候的中国人表现出一种让人迷离的美感:阳刚、积极、口才超好、诡辩纵横,“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不像现在那些个唯唯诺诺,前怕狼后怕虎的人,一副被阉割的样子。想想都抑制不住地鄙视,也包括我自己。

《战国策》是本好书,里面的智慧与权谋,口才与心计,简直就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读之获益匪浅,且文字也是铺张扬厉,汪洋恣肆,很是过瘾。我在自己的解读中又加入了现代元素,读起来也许更幽默,但绝对不是油滑,更多的是一种带笑的讽刺,让你在笑过之余有所思考。但是为什么这么好的一本书没有《论语》什么的有名呢?是因为在儒家思想的正统统治下,《战国策》的权谋之术被鄙视,而大家还都在私底下偷偷地学习。就好比一部“生活片”,大家表面上都鄙视,偷偷地关上门,都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道理,是一样的。怎么样,我厉害吧?男人有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很厉害。

所以我给自己取名“厉害的表哥”,这是一部根据《猫和老鼠》改编的陕西话版的动画片,很好看很有意思。我就叫这个笔名了。那么多厉害的故事,那么多厉害的人物,我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来吧,跟着厉害的表哥一起去追寻那些逝去的岁月,去战国的空间里溜达一圈,带好我们的长剑,拿起我们的竹简,从今天起,你就是战国的人了。相信,你绝不会空着手出来——即便空着手,那也是脑子装满了。

上路吧。

算是引子。

厉害的表哥 王立坤

2009年9月15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