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们逐渐轻薄奸诈,再也不能回到淳朴的话,现在该是鬼魅的世界了,又怎么能教化他们呢?”封德彝无法反驳,但心里仍认为魏征的话不对。太宗却对魏征的话全部接受,毫不怀疑。贞观四年(630年),天下大治,少数民族的首领们改用汉族的衣冠,带着刀来京师戍卫;东到大海,南到南越五岭,百姓居家夜里不用关门;行人和商旅外出不用携带粮食,在路上就能得到供应。太宗告诉文武百官:“这是我听从魏征的劝告实行仁义的成效啊!可惜封德彝已经去世,见不到这样的情景了!”
后来,太宗在丹霄楼设宴,席间他告诉长孙无忌:“魏征、王从前侍奉隐太子李建成、巢王李元吉,确实可恶,但我能放开旧怨而任用人才,可以说无愧于古人。但是魏征每次进谏,如果我不听从,我发了话他总不立即回应,这是什么缘故?”对此,魏征回答:“我认为事情不对,就要劝谏,如果陛下不肯听从而我又立即答复,我担心陛下会马上实行。”太宗说:“你先答应,再另找机会把问题提出来,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曾告诫臣下:‘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去又另有话说。’如果我当面服从了,再另找机会提出来,这就是‘退下去又另有话说’,这并非后稷、契用来侍奉尧、舜的办法。”太宗大笑道:“有人讲魏征行为举止怠慢,我却只见到他的恭敬、顺从!”魏征又一次磕头谢恩说:“陛下引导我说话,我才敢这样;若非如此,我怎么敢多次冒犯陛下呢!”
贞观七年(633年),魏征出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一些案件久拖不决,太宗下诏命魏征负责处理。魏征虽然不太精通法律,但他根据大的原则,依照实际情况来处理,所以人人都很满意,太宗于是将他进封为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为身体多病,魏征提出辞职,太宗说道:“金属在矿山里有什么珍贵?如果把它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这才把它看成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为金属,把您比作良工。您虽说有病,但尚未衰老,怎么可以就这样辞职呢?”
文德皇后下葬后,太宗在禁苑中建造了一座高楼,以眺望昭陵。有一次,他带着魏征一起登上去,魏征仔细远望后,说:“我的眼睛昏花,看不到什么。”太宗就指给他看,魏征问:“这不是昭陵吗?”太宗说:“正是”。魏征说:“我以为陛下在远望献陵,如果是昭陵,我原本就看得见。”太宗听到这儿,双眼垂泪,随即将这座高楼拆毁了。因为献陵是唐高祖李渊的墓,唐太宗只关注昭陵而不关注献陵,魏征才会这么说。
后来,太宗的车驾前往洛阳,住在昭仁宫里,对当地官员多有责备。魏征进谏道:“隋朝只责备地方官不进献美食佳肴,或者是供应的物品不够精美,为此而没有节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上天让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该小心谨慎,告诫自己,怎么可以责备供应不够奢侈呢!如果您认为供应充足,现在就很充足了;如果认为不满足,比这多出一万倍仍然不会觉得满足。”太宗吃惊地说:“没有你,我就听不到这些话。”
太宗大宴群臣于积翠池,一起喝酒取乐,并赋诗言志。魏征作《西汉》一诗,其最后一章说:“最后依靠叔孙通制定礼仪,汉高祖才知道皇帝的尊严。”太宗说:“魏征开口说话,没有不用礼来约束我的。”后来有一天,太宗心平气和地询问魏征:“近来国家的施政怎么样?”魏征见国家长期太平,人们的思想有点麻痹,便回答道:“在贞观初年,陛下诱导臣子们进谏。三年过后,遇到进谏还能乐意听从。近一两年来,陛下接受进谏时很勉强,而且心里还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