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得机而动”,就能成为博弈强者(4)

素书博弈学 作者:(秦)黄石公


太宗很惊讶地问:“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吗?”魏征答道:“陛下刚登基时,判决元律师死刑,孙伏伽进谏言,认为依法不应判他死罪,陛下将原来兰陵公主的花园赏给他,价值有一百万钱。有人说:‘赏赐太厚了。’陛下回答:‘我即位以后,还没有人进谏,所以要重赏他。’这便是陛下诱导臣子进谏。后来柳雄对在隋朝所任官职信口开河,被有关部门知道后,弹劾他作假,判决他死罪,戴胄上奏认为,柳雄所犯的罪只够判他流放,为此他接连上奏四五次,陛下才予以赦免,并告诉戴胄:‘如果都像你这么认真遵守法律,国家就不用担心会滥用刑罚了。’这就是高兴地纳谏。近来,皇甫德参上书,认为‘修建洛阳宫,使百姓受苦;征收地租,是加重赋积;世人喜欢梳高髻,是受到宫里的影响’,陛下大怒,说:‘要国家不役使一个男丁,不征收任何赋税,宫女都没有头发,他才满意。’臣当时上奏:‘上书言事,言辞不尖锐就无法打动君主,一旦言辞尖锐就与诽谤接近。’虽然陛下当时听了我的话,赐给皇甫德参丝帛,并不再追究皇甫德参的罪过,但心里始终愤愤不平。这就是勉强接受进谏了。”太宗这才醒悟,说:“不是你,谁能讲出这样的话。人苦于不能自己了解自己啊!”

有一天,大宴群臣时,太宗说:“贞观以前,跟着我平定天下,四处奔波,是房玄龄的功绩。贞观以后,进献忠言,纠正我的过失,为国家寻求长远利益,魏征的功劳最大。即使是古代的名臣,也比不上他们!”太宗亲自解下佩刀,赏赐给他们两人。太宗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哪一个贤能?”岑文本说:“诸葛亮兼有将军和宰相的才能,不是魏征可以比的。”太宗说道:“魏征亲身履行仁义,以此辅佐我,想使我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即使是诸葛亮也比不上他。”当时上书的人很多,有的不符合实际情况,太宗有点厌烦,想加以驳斥,魏征进谏:“古代专门设立榜木,以了解自己的过失。密封上书,大概就是榜木的遗意吧!陛下想了解施政的得失,就应当让他们畅所欲言。说得对,对国家有利;说得不对,也无损于朝廷政事。”太宗听后很高兴,对上书的人全都加以慰问并送他们离去。

平定高昌后,太宗在两仪殿大宴群臣,叹息道:“如果高昌国王自己不丧失德行,国家哪能灭亡!但我也要告诫自己,不要因为小人进言而非议君子,大概国家就能安定了!”魏征说:“过去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个人一起饮酒,齐桓公问鲍叔牙:‘为什么不站起来给我祝酒?’鲍叔牙捧着杯子站起来说:‘希望您不要忘记以前在莒国逃亡的日子,希望管仲不要忘了被囚禁在鲁国的日子,愿宁戚不要忘了在车下喂牛的日子。’齐桓公离开座位,向鲍叔牙致谢道:‘我与两位大夫要是能不忘记的话,国家就不会有危险了!’”太宗说:“我不敢忘记自己只是一个平民的日子,您也不能忘记鲍叔牙的为人。”

太宗派使臣去西域册立西突厥叶护可汗,使臣还没回来,太宗又派使者携带着金银、布帛前往西域各国买马。魏征劝谏道:“现在册立可汗一事还没确定下来,就派人去各国买马,他们一定会认为陛下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册立可汗。可汗即使被册立,也不会感激陛下的恩德。各个属国知道此事后,就会认为中国重利轻义,马不一定买得到就先丧失了大义。过去魏文帝想求购西域的大珠,苏则认为如果皇恩遍及四海,那么宝物就会不求自来,求购来的东西,不值得珍惜。陛下能不怕像苏则这样的议论吗?”太宗于是停止派人去西域买马。此后不久,尚书右仆射一职空缺,太宗想用魏征,魏征推辞,没有担任这一职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