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宋思嘉:我的城堡(1)

最好18岁前就做过这些事 作者:俞敏洪


   宋思嘉:我的城堡(1)
  
  她太厉害了
  
  校模联主席,北京市模联大赛最佳代表
  
  还是校音乐剧社成员,参加多部音乐剧演出
  
  她思维敏捷,口才上佳,辩论赛上她是最佳辩手
  
  她才华横溢,自编自导多部英语短剧,会写英文古体诗
  
  她兴趣广泛,阅读、写作、设计、制作、唱歌、表演、辩论
  
  她无限热爱生活,自己做肥皂,做织布机,做网页
  
  她关注公益,热衷慈善,参与各项人文关怀活动
  
  她崇尚真实,讨厌做作
  
  她即将前往耶鲁大学
  
  在那里,她的优秀和精彩将会继续!
  
  要塞--小学时光
  
  很多人在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会首先提到父母,我也不例外。我妈妈一直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工作,爸爸之前是在中石油做对外经贸方面的工作,后来成为自由职业者。爸爸是一个性格很独立的人,有时候性格也比较急,妈妈则比较平稳、稳重,她特别会办事,基本上什么事交给她她都能完美完成。她属于“有话好商量,慢工出细活”的那类人。我很崇拜我妈妈,尽管我的急性子很像爸爸。有时我想,我对妈妈的崇拜,是不是源于对她那种与生俱来、我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的性格的向往?
  
  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我小学有一段时间是在新加坡度过的。新加坡的教育制度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但是在某些方面,新加坡的教育比中国更加残酷,例如新加坡的小学会从四年级开始划分重点校与非重点校,他们将之称为“小四分流”,而这些则是不被中国的教育制度所允许的--在学校里我时常和同学讨论这些,尽管我们对这些的了解也是懵懵懂懂。
  
  那时我读的是一所教会学校,班里的很多同学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一个人的宗教信仰往往受家庭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幼年时代。我的父母不信教,所以我自然也不信。由于对宗教的理解并不深入,我们这群刚进校不久的小孩子争论的话题时常停留在“你为什么不信教”这个层面。而对于他们的此类疑问,我往往会以“为什么信上帝?你看得见吗?你摸得着吗?你看不见、摸不着,凭什么跟我说他存在”来反驳他们--或许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渐渐明白原来人的想法这么稀奇古怪。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很多事情没有对错,有的只是一个争论过程,以及过程之后不同人所得出的结论与思考。
  
  很多读过《简·爱》的人都会对女主人公童年在教会女校的生活印象深刻--每天凌晨起床,借着昏暗的光线洗脸,祷告,吃饭,阅读。没有人敢交头接耳,否则就会像海伦一样被勒令站在凳子上,接受所有人的嘲笑与鄙夷,还有那种来自环境的压抑对人心理的摧残--我所就读的虽然也是一所女校,但生活却大相径庭--记忆中学校会三天两头放假,因为我们班同学的背景比较多元,所以动不动就是各个民族的节日,比如印度教的节日,还有伊斯兰教的开斋。而7月21日--也就是我生日,是新加坡的种族和谐日。出于对这个节日的重视,我们学校每年都有大型活动,还可以穿旗袍。于是我就很开心,好像整个学校都在给我过生日一样。
  
  新加坡的教育,在严格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老师经常鼓励我们看书,写论文。小学生所谓的“论文”,也不是特别高难度的东西。老师的目的主要是鼓励你将自己想到的东西尽量表达出来,而不要依附于来自老师或者学校的填鸭式教育。小学二年级那年我做了一个关于蝙蝠的调查。为了做这个调查,我天天在图书馆里翻阅大量关于蝙蝠的书,最后弄出来一个板报似的东西。现在看来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所做出的东西自然与“高深”不搭边,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也早已淡忘了制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但那次经历却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钻研过后的成就感往往会将钻研过程中因困难而遇到的挫败感抵消,可是钻研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比最后的结果更令你回味。并且,钻研的成果要展示给别人看,并且要有理有据。这种严谨的态度很重要,无论是对科学还是文学来说。
  
  那里的生活带给我一种很真切的快乐,对我往后的生活也有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都是我在成长的道路上慢慢感受到的。四年级那年我随父母一同回国,就读于史家胡同小学,本以为回国后的生活还会像在新加坡一样快乐,但我错了。
  
  现在都说出国要过“语言关”,而我回国以后同样也面临着“语言关”--我虽然会说汉语,却不会写汉字。而汉字的书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期中期末考试的重点也是汉字书写。而我那时根本不认识汉字,语文成绩自然很差,百分制的试卷我最低考过28分;而我原本非常不错的数学,也因为我看不懂应用题而屡次不及格。小孩子的内心往往比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差,更何况我在新加坡的时候一直属于模范生。
  
  那段时间,除了糟糕的成绩以外,我的压力还来自于同学们的眼光。每次他们看我的时候眼光都非常异样,我的朋友自然也不多。独处的时候我常常揣摩他们,我觉得他们肯定在想“这人怎么这么奇怪,不会写字也不会算数,她到底干吗来的”,这种念头让我觉得特别委屈,平时在家里不太敢跟父母说,于是周末的时候总回家抱着姥姥哭--我姥姥是个特别慈祥也特别可爱的老太太,我很喜欢她。家里谁有什么不开心的,她都会特别用心地安慰。她安慰人也从来没有什么长篇大论,更加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就是让人心里特别舒服。
  
  其实那段时间父母也挺担心我的,他们主要是怕这样会让我的性格越来越自卑。而解决现状的最好办法就是让我补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四年级的寒假和暑假,我把小学一到三年级课本全部补了一遍,虽然不是很扎实,但至少考试的时候不会再不及格。到五年级中间的时候,多多少少能跟上了,到六年级基本没事了。到现在想到那个时候的我,我还是觉得挺自豪的,那会儿那么个小不点,克服的这个困难,也挺大的。但是无知者无畏,所以有时候我想,人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什么坎实在过不去了,其实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成长而杂念太多,太瞻前顾后,仅此而已。
  
  在国外度过童年的同学,回国以后很难找到归属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刚回国时语言被同学们嘲笑,更重要的是,我看待事物的视角已经多多少少改变了,我很难像一直生活在国内的人一样看问题。每当我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们分享的时候,他们就会反问“你怎么这样想呢,我们都不这样想”,于是我就更觉得没有归属感了。
  
  我喜欢阅读,这是我在国外养成的习惯。那时候,包括现在大部分时间,看的都是故事书、小说之类。当时,老师给我们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只要是书,都是有价值的,哪怕是所谓的“闲书”或者是课本之外的书,甚至一些比较杂的东西。因为它就算没有深刻的“意义”,依然会给你带来快乐,给你带来丰富的想象。
  
  书看多了,我也经常试着动手去写--六七岁时写神话故事,假如我是神,我会在云彩里建一座城市,把人全拎上去住。再长大一点,喜欢看别人的书,续写那里的人物之后干了什么,一直断断续续地写下来。进了初中,我就很少写童话了,而是开始写类似杂文的东西--我特别想记录初中、高中的时候校园里大家在一起那种感觉,不一定是发生了什么事,仅仅只是一种属于校园的感觉,或者说是氛围。比如秋高气爽的时候,大家全都回校园了,那种特别高兴,同时又有点忧伤的感觉,因为暑假过去了。写这些文章的时候,我非常注重自己的感受,而这些感受又会让我收获新的发现。例如人的感觉有时是特别微妙的,不能用“开心”或者“生气”来简单地下定义,正如这个世界对人的分类不仅仅是“好人”“坏人”那么简单。
  
  记得小时候,我特别爱看《孤岛生存》那类书,包括《草原小屋》。我特别感兴趣当人们完全靠自己的时候是怎么生活的。记忆犹新的是《草原小屋》中有一段在描述如何织布,而小孩子的好奇心往往会让他们对陌生事物充满兴趣。于是那天回家以后我跟我妈宣布,我要天天吃冰棍。她很惊讶,问我原因。我说我要拿冰棍棍儿做织布机。当时是夏天,天气特别热,我隔三岔五地吃冰棍,吃了大概一个月,攒了不少冰棍棍儿,做了一个小织布机。因为是织毛线用,所以特别粗。但是当真的织成一小块布之后,特别有成就感。
  
  还有一段时间我对染料特别感兴趣,有时候我妈带我出去逛街,我就会盯着那些布料发呆,心想这是怎么染出来的,难道不会掉色吗?有时候我会跑到公园里摘花,回来捣碎,弄到水里想染东西。后来发现我摘的那些花儿不管怎么弄,都不能把水染色,于是我就觉得特别郁闷。而后来上中学才发现,其实是我选错了溶剂,应该选有机物。
  
  还有一次,我姥爷家空调坏了,排水管往阳台上滴水。我姥爷弄了个桶在底下接着,他就去睡觉了。水把桶盛满以后,就流到了地上。我当时兴致勃勃地弄一个小塑料球杠杆,妄图弄一个系统,装个铃铛,如果水满了就响,但是怎么设计都没成功,于是我又特别沮丧。最后是我爸爸过来帮我解决了这个大难题--他到外面买了个门铃,把底下的线拆开,然后把线的两头探进水里--因为水是导电的,所以水面一上去电路一通它就响。当时特别崇拜我爸,觉得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大天才。
  
  我对技术方面的东西也很感兴趣,其中,一个娱乐活动是做网页。从小不点的时候,我姥姥家买了台新电脑,那个新电脑带微软的Frontpage,我在那玩儿,我说假设这个网页是一个王国,这一篇是城堡,那一篇是树林,这几篇用链接串起来,又是网页,又是故事,当时自己玩儿得特别高兴。大一点开始真的做网页,在网上弄了个服务器。外国网页有免费的服务器,中国的域名也很便宜,所以两边都占着。我现在自己有一个主页,写的东西会接到网上去,像blog之类的。后来我改用Dreamweaver,因为Frontpage貌似已经没有了,Dreamweaver比较专业。有一阵比较疯狂的时候,我们家电脑两个软件都没有,我就拿记事本写代码,就是最基础的代码,断行、滚条,还有表格。但是写代码特别烦人,因为你看不见效果,等你把代码写完了,打开网页一看全是错的,还要重写。我其实没学过网页制作,但是我会去网上找一个有各种各样花样的网页,把原代码打开,然后把它一点一点拷贝粘贴。
  
  稍大些之后,我开始喜欢玩网上的文字游戏,80年代那种特别古老的游戏。有点像网游,只不过全都是文字的。假设你是个人物,你在一个虚拟世界里干很多很多事,但是你干所有事情都没有画面,只是用文字呈现,比如你往里面打一个sit表示坐下。其实听起来很无聊,这个主要好处是有很多人一起玩,特别有主动性。如果你的文字思维能力强的话,你会觉得这个会比图画还好玩。
  
  后来我把这些事当玩笑讲给别人听时,尤其是一些大人,他们都会问我:“你到底喜欢科学还是文学?”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其实是在把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复杂化--我感兴趣的是人怎么过日子,包括染料、织布都是这种方面的东西。因为小时候如果没有人给你刻意分这是科学、这是文学,那么小孩子是不会对这些在意的,他们只知道这是好玩的东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