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义士杨继盛(4)

谋位——张居正:从少年到国相 作者:郭宝平


我不得不开口了:“加上柱国勋衔,国朝惟夏阁老一人,”尽管我对严世蕃的新职吃惊不小,但此时说起话来,却是不疾不徐,“可今天是上柱国,明天就可能是阶下囚。殷鉴不远,严阁老一定是因此而辞勋,表示他谨守为人臣之份。”

“为师亦作如是观。”徐阶满意地看了我一眼,“与其选择崇衔虚荣,不如选择增加圣上的信任。在分宜心目中,只有圣上,换言之,圣上的信任重于一切。”

杨继盛还想说什么,徐阶摆了摆手,制止住他,继续说:“近来,为师听了一出戏,说是一个作了三十年媳妇的妇人,终于做了婆婆,这妇人感慨系之,唱了一句‘我捱尽凄凉,熬尽情肠’,竟让为师回味了许久。说来奇怪,三十年媳妇熬成了婆,按说,对自己的媳妇该知冷知热、体恤有加吧?不!她会变本加厉地苛求媳妇、折磨媳妇,似乎是要把自己做媳妇时遭受的种种煎熬,统统补偿回来!摆起婆婆的架子,比她的婆婆,还要厉害。这真是值得玩味呐!”

杨继盛似乎不明白徐阶何以如此婆婆妈妈起来,露出不解的神情;也许不是不解,而是对徐阶的话不以为然?总之,他的反应相当冷淡。

我已经明白了徐阶的意思。当他说到媳妇、婆婆时,我立即就猜到了他的寓意。他是要告诉我辈,夏阁老在的时候,严阁老受夏阁老的抑制,侍奉唯谨,委屈求全;他当国,必然要求别人也同样对他恭恭敬敬、唯唯诺诺。也许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严阁老对圣上,就像媳妇逢迎婆婆;那么,他就希望下属对他严嵩也要像他对待圣上那样,逢迎恭敬。

我郑重地点头:“是颇值得玩味。”

徐阶会意一笑,但旋即又恢复了严肃的表情,说:“当下,圣上对分宜信任有加,而分宜对徐某却颇怀戒备;作为我的学生,你们凡事要谨慎。以后不要到舍间里来,说话也要分外小心。尤其对分宜,要格外敬重,万不可人云亦云,甚或鲁莽从事!”

杨继盛冷笑一声,道:“要继盛向佞人低头,这事一万个办不到!不过请老师放心,学生不会轻举妄动,届时也绝不会连累老师。”

“你们之间勿交通,以免授人以柄。”徐阶没有理会杨继盛的激愤情绪,又叮嘱说。

这当然对我是个解脱。或许,这就是徐阶把我和杨继盛叫到一起的原因,否则,他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分别嘱咐一下就足够了,何必冒着私下聚议的风险呢?可以明显地感到,徐阶对我和杨继盛的期许,似乎是大不相同的。

我知道,杨继盛对我已经彻底失望,我想向他解释,告诉他我有我的道理:我张居正不是不愿担当,不是要逃避,而是要等待时机,因为我人微言轻,权不我操;但转而又想,杨继盛不也和我一样吗?解释不清,那只有沉默了。可对徐阶,我既感激,又失望。你自己委顺待时也就罢了,何必阻止杨继盛呢?当然,我没有当面表达我的失望和不满。不过,徐阶一定能从我的带有明显敷衍的言谈举止中,觉察到我态度的微妙变化。

“总有一天,”徐阶以略带悲凉的语调说,“你们会明白的。”

徐阶的这句话对我根本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我只是把它看作遁词而已。连带着,我对他的谆谆告诫,也感到是他为自己的安于缄默、依违顺从寻找籍口。这让我痛苦不已。

回到家里,已经是四更天了。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我索性披衣下床,悄悄来到院子里。夜已经很深,万籁俱寂。一股从未有过的孤独甚至凄凉的感觉,顿时袭上心头。举头望去,天上繁星点点,正南方,有一颗星星格外明亮。难道那是顾峭在看着我?哦,她一定在笑话我,似乎在说,张居正,你不是要做伊尹、管仲吗?那你就熬吧!忍气吞声地熬!含辛茹苦地熬!逆来顺受地熬!

“还要学会无耻!”是何心隐的声音。

“不!”我大声喊道。可是,那声音只有自己才能听到,因为,我只能在心里喊叫。

3

首辅严嵩的府邸,在京城的私宅中,可以说首屈一指。出东华门向北一箭远的路程,再拐过一个弯,就是巍峨壮丽不减朝堂的严府了。因为是严嵩接首辅后圣上特旨营造,故而也就不避舆情,极尽奢华。三进院落,各有庭院,还另辟后花园,又在西边隙地增建休憩之地--寄适园。

严世蕃接印太常寺不久,一个休沐之日,特意邀请高拱、李春芳、殷世儋、王世贞和我,到严府寄适园小聚。

严世蕃在邀贴中说,他此番乃是邀请词林翘楚欢聚。高拱有两部著作刻印,在院超过了十年,已是久负盛名的编修;李春芳是状元公,名闻天下;殷世儋是我的同年,目下也是翰林院编修,号称学究,热衷刻刊论著;王世贞其人,虽仍任刑部主事,文坛领袖的声名却冠压公卿,无论是士大夫还是词客羽流,只要能得到王世贞的片言褒赏,其作品立时就会声价骤起。所以此三人自然可称词林翘楚:而我本人尚无名气,有幸获邀,还是有几分得意。

尽管严世蕃在朝野口碑极差,士林目之为屑小;坊间则以衙内、恶少称之,但百官对严世蕃既恨又怕;既想躲避他,又想接近他。所以,获得严世蕃主动邀请,就连一向低调、说起严世蕃总是嗤之以鼻的高拱和王世贞,也未敢爽约。

寄适园的“三雅堂”,宽敞豁亮,从其堂名来看,这是专门用于饮宴之所了。甫一入座,王世贞就摇头晃脑道:“曹丕《典论》有大雅、中雅、小雅之载,曰大雅盛酒七升、中雅六升、小雅五升。此堂以之命名,足见主人有雅量。”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