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riage and History
社会关系的基础就是婚姻。
——西塞罗
一条古老的波兰谚语说:“在战争之前,请祈祷一次。在出海之前,请祈祷两次。在结婚之前,请祈祷三次。”
而我打算祷告一辈子。
如果婚姻不是幸福的源泉,那它究竟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让我根本无法回答,因为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我们很难给婚姻下一个简单明了的定义。婚姻也绝对不会像模特那样长时间地坐在那里,任由你细致地给他们画一幅肖像。婚姻是在不断进化的。几个世纪以来,它就像爱尔兰的气候一样变化多端:持续、惊异、快速。我们甚至不能把婚姻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神圣结合。因为首先,即使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婚姻也并不是总是“神圣的”。而且老实说,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婚姻往往被视为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之间的关系。
有时候,婚姻也可能是一个女人和几个男人的结合(比如在印度南部,家里的兄弟们可以共娶一房新娘)。还有的时候,婚姻也可以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比如在古罗马,贵族男性之间的婚姻是受法律承认的);或者是近亲结合(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为了保护家族的财产不至于外流);或者是两个孩子(还是在欧洲,由亲生的父母或者万能的教皇主婚);或者是两个还未出生的人(跟上面一样);或者只发生在同一阶级的人们之间(又是在欧洲,中世纪的贫民被法律禁止与他们的主家结婚,以保持社会各阶级之间的纯粹和有序)。
婚姻有时也被视为一种临时的结合。举例来说,在伊朗的宗教革命时期,年轻的情侣可以向毛拉(mullah)①[1]申请一种叫做“临时婚姻”的特别许可,准许两个人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成为夫妇,但是有效期只有一天。这种许可可以使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以夫妇的身份出现,甚至可以合法地发生性行为。基本上来说,这样虽然与《古兰经》有些抵触,但还不失为一种临时表达浪漫的好方法。
而在以前的中国,婚姻的定义甚至一度涵盖了一个活着的女人和一个死去的男人之间的神圣盟约。这种婚姻被称为“冥婚”。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为了家族的利益,去嫁给一个身世显赫的死人。谢天谢地,好在她不用真的和一具骷髅生活在一起(你也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概念上的婚姻),但是现在听起来还是有些毛骨悚然。不过,在一些中国女性看来,这个习俗也可以成为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在19世纪的上海,有大量的妇女在从事着丝绸贸易,她们中的一些人成了非常成功的女富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上的独立,这些妇女会申请冥婚,而不是和一个活生生的男人结婚。对于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女人来说,没有比与一具尊贵的尸体结婚更好的道路了。这可以为她带来必要的社会地位,而不必承受任何婚姻的限制和不便。
即使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式,其目的也远非我们现在理解的那样。在早期的西方社会中,大多数男人和女人出于安全的目的而结合。在很久以前,公元前的阿拉伯世界里,最基础的社会劳动单位就是家庭。而所有的社会物质需求都来自于家庭,不仅仅是为了繁衍的需要,甚至还意味着食物、住房、教育、宗教事务、医疗保障、以及也许是最重要的:抵御外敌。这是一片处于文明之外的蛮荒之地,落单往往就意味着死亡。拥有越多的亲戚,生活就越安全。人们为了扩充他们亲戚的数量而结婚。你的配偶并不只是你终身的伴侣,这个人还代表着一个庞大的家族(你可以说,就像赫蒙族人一样),帮助你在不断的挑战中生存下去。
这些庞大的家庭逐渐演变成部落,部落变成了诸侯,诸侯又变成帝国,最终帝国间开始为了征服和杀戮而相互征伐。早期希伯来人的历史就是如此,这也就是为什么《旧约》会以一种族谱的形式写作,通篇都是以父亲、母亲、兄弟、姐妹、继承人以及其他旁系亲属为脉络的传说为主。当然,《旧约》里的家庭也并不都是健康和健全的(我们可以看到兄弟间的残杀,姐妹们彼此出卖,女儿与自己的父亲乱伦,夫妇间的相互背叛等),但是无论这些家族荣辱兴亡如何发展,婚姻始终是这些古老故事的核心。
--------------------------------------------------------------------------------
[1]①对伊斯兰教神甫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