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份报告,从我所能理解的部分(我很怀疑自己可能什么也没看懂),基于一定的人口学的因素,研究者们似乎已经找到了导致“离婚的倾向”的诱因。某些夫妇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离婚,甚至达到可以预测的程度。其中有一些观点是我很熟悉的。比方说,我们都知道,那些父母离异的人比别的人更有可能会离婚,就好像这种事可以遗传一样,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不过另外一些的观点我就不太熟悉了,甚至忧心忡忡。举个例子说吧,我总是听人说到,离过一次婚的人在统计学上更容易跌倒在第二次婚姻上面,但是也不尽然。据罗斯特大学的调查显示,许多再婚的人有时候也会幸福地过一辈子。(就像那些海鸥一样,有些人第一次没有选择正确,但是可以重新挑选更好的伴侣)但是,当人们带着根深蒂固的恶习开始第二段婚姻的时候(例如酗酒、赌博成瘾、精神病、暴力倾向,或者拈花惹草等),很多问题也就随之产生了。这个时候,你和谁结婚都没有用了,因为毁掉这份生活的正是你自己,是你那些无法改正的恶习。
接下来还有美国那声名狼藉的50%的离婚率。我们都熟悉这个经典的统计数字,不是吗?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这件事。就这个问题,人类学家莱昂内尔·泰戈尔曾经尖锐地写道:“这真让人难以置信,在这种情况下,婚姻仍然是合法的。如果有近半数的其他事情以悲剧收场,政府一定会立刻禁止它。如果餐馆供应的玉米饼有一半会引起痢疾的话,如果有一半学习空手道的人擦破了自己的手掌的话,即使只有6%的人因为乘坐过山车而造成中耳损伤的话,公众都会要求采取行动。但是这种最隐秘的灾难……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但是,如果你把这个统计数字放在人口学的范畴内,你就会发现事情并不如你想象的那样简单。年龄的因素在离婚的概率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你结婚得越早,就越容易离婚。事实上,如果你结婚的时候年纪很小,那么你离婚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举个例子说,如果你在二十岁之前就结婚了,那么你离婚的概率就比三十到四十岁结婚的人高二至三倍。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仍在犹豫着,是否应该把它列举出来,因为我担心会刺激到我的读者们。我还是把它写出来吧:当我们还很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缺少责任感,缺乏自知之明,更粗心,经济条件也更不稳定。因此,我们结婚宜迟不宜早。这就是为什么十八岁就结婚的人有着接近了75%的离婚率,风险曲线高于其他所有的人。而二十五岁似乎是一道分水岭。在这个年龄之前结婚的夫妇都比其他的人更容易离婚。在这个问题上,统计数字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所以,直到你活到五十多岁,否则不要结婚。这让我觉得难以置信的鼓舞,假设一下吧,如果把斐利贝和我的年龄加在一起,再除以二,我们的平均年龄大约是四十六岁。按照方才的算法,我们的婚姻应该坚如磐石。
不过年龄并不是唯一考虑的因素。根据罗斯特大学的报告,关于婚姻,还会受到一些其他的因素的影响,这里面包括:
1.教育水平
从统计学的角度讲,你所受过的教育越高,你的婚姻就会越美满。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妇女,她的生活会更加幸福。受过大学教育的职业女性结婚相对较晚,却是婚姻生活最稳定的被调查者。这听起来像是个好消息,特别是对斐利贝和我这样的人。
2.孩子
统计数据表明,家里有小孩儿的夫妇比那些子女已经成年或者还没有子女的夫妇“更加现实”。新生儿对夫妻关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想任何一个刚刚为人父母的人都会明白我的意思。我不知道这对于未来的世界会有什么影响,但是对斐利贝和我来说,这也是个好消息。年纪偏大、受过良好教育又没有孩子,至少根据罗斯特的那些书呆子们的报告,斐利贝和我的前景应该不错。
3.共同生活
啊,现在终于出现对我俩不利的因素了。看来婚前同居的人比结婚后才住在一起的人的离婚率稍高一些。社会学家也搞不清这是为什么,只能猜测说也许婚前同居的人对承诺的看法更加随意一些。不管怎么说,这是对斐利贝和我的第一条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