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转机
名字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接着讲源赖朝同学的故事。
几条破船,几个随从,1180年8月29日,源赖朝来到了安房国(今千叶县南部)。一踏上安房国的土地,源赖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快马加鞭送出一封信,收信人的名字,叫做上总广常。
安房国不大,向北走不远就是上总国(今千叶县中部),上总广常就住在该国。
以国名做姓,想必大家也已猜出此人不凡。事实上,上总广常家族世代盘踞上总国,是该国首屈一指的头号武士,类似于大家概念中割据一方的军阀。
革命是需要本钱的,源赖朝仅有的一点本钱早已在石桥山一战中输得一干二净,若要继续革命,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援提供支持。关东诸国数来数去,有此能力者,非上总广常莫属。
所以源赖朝这封信,便是一封求援信。
可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肯不肯帮忙是另一回事。上总广常有理由伸这个援手吗?
答案是有。因为早在30多年前,此人也是源氏家臣。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源赖朝有两个妓女所生的哥哥,其中长兄名叫源义平。这源义平当年手下共有17员心腹干将,人称“义平十七骑”,上总广常便是这“义平十七骑”当中的一员。
当年兵变失败,源义平战死(1160年3月)后,“义平十七骑”也跟着分崩离析,上总广常带兵回了上总国,继续过他的割据生活。
不过虽说是主从关系,却也是3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事易时移,就算源义平活过来亲自求援,人家买不买账还是个问题,源赖朝区区一封信,果真会管用吗?
呵呵,说出来不是吹牛,事实上源赖朝此番求援,就是算准了上总广常必定出手相救。
为什么呢?
因为第一,这几年平清盛正在不断蚕食上总国。去年,也就是1179年,平清盛的亲信家臣藤原忠清,甚至到上总国当上了镇守将军(日本官名:上总介),率军长期镇守在那里,摆明了要把上总氏挤出局。
可是上总家几代人在这里苦心经营上百年,岂是你平氏说赶就赶得走的?为此上总广常反平之心早已有之,动手只是早晚的事。
第二,上总广常的家督一职,正不断受到挑战。事实上,上总广常在家中虽为嫡子,却不是长子。他上面有七个哥哥,在家排行老八,全名“上总八郎广常”。父亲去世后,上总广常以嫡子身份继承家督一职,但大哥、二哥却并不服气。为此老爸一合眼,这哥仨就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内斗,直到1180年,哥仨持续了10多年的内斗还没分出个胜负。
如果这样一直斗下去,不等平清盛出手,这三兄弟自己就会先把自己葬送掉。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宣称拥护主君完成大业、讨伐老冤家平氏,一来可以在道义人心上加分,二来也能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对于上总广常是否会出手相救,源赖朝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回信比预期到得还要快些,只是内容不像预想中那样干脆。
信上说:“主君重举反平大旗,广常自当全力相助。只是事关重大,广常还需准备些时日,过些日子才能面见主君。”
这几行字意味着什么呢?是真心相助,还是缓兵之计?若真是后者,求援不成倒不要紧,暴露了行踪就麻烦了。
盯着眼前这封信,源赖朝许久没有说话,没人能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任何信息,沉默的空气中透着紧张。许久,倒是土肥实平憋不住了。
土肥实平:“主君,眼下不如暂时离开此地,待看清上总广常的真正用意再做打算?”
源赖朝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他的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不,我们等下去,就在这里等。”
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源赖朝自然有他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经过思考,他仍然认为自己此前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在平氏的蚕食和家族内斗中耗尽元气,还是借他的反平大旗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源赖朝相信上总广常应该知道如何选择。而第二个原因其实十分现实,那就是如果此次得不到上总广常的支持,源赖朝就真的没有退路了。论实力、论动机,放眼关东诸国,上总广常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源赖朝最终选择了等,他相信他的判断不会有错。
是的,的确没错。事实上就在读完求援信的那一刻,上总广常已经在心里打好了一番盘算:此前由于没有必胜的把握,且师出无名,故而他迟迟没有对平氏动手。而现在,简直是好事从天而降。
一方面,源氏名头响亮。论出身,源氏是日本唯一可与平氏分庭抗礼的皇室后裔。这就像当年刘备,即便是个编草鞋的,只要打出皇室宗亲的旗号,造起反来就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投靠在源赖朝名下,他上总广常就避开了反平主谋的罪名。倘若反平成功,他便是头号功臣;若是不幸失败了,他也有机会像上次兵变那样全身而退,大不了守住一隅,继续过他的割据生活。
盼星星、盼月亮,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盼,源赖朝终于等来了上总大哥--还有他的两万精兵。
原来这个上总广常做事非常实际,他想既然答应了反平,就要有个反平的样子。所以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团结上总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合了两万精兵,又捎带灭了几个较弱的平氏家臣,这才正式赶来参拜主君。
读《吾妻镜》时,看到这一段,我以为源赖朝见到两万精兵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甚至想象了一下他涕泪齐下、喉咙哽咽的样子。可继续读下去却吃了一惊--原来源赖朝怒了。愤怒的理由十分离奇--因为上总广常去得太晚了,这是对主君的不敬。
对于这个离奇到诡异的发怒理由,《吾妻镜》上是这样解释的:上总广常之所以晚去,是因为他心里另有一个小算盘。
当时,十分天下平氏占了七分,而眼下这个源赖朝,除了一场惨败的战绩,其他一无所有。上总广常不确定这个年轻人(33岁)是否真的值得投靠,所以故意晚去,并用两万精兵加以试验:如果两万精兵就能让他乐得找不着北,就说明此人没什么宏图大志,不值得投靠;如果源赖朝因为他的迟到而愤怒,就说明此人有王者之风,是个当主君的料。
结果源赖朝怒了,所以上总广常安心投靠了源赖朝。
对于这段猜测,我始终觉得有点牵强,却又没什么理由反驳。此后关于上总广常的记载,《吾妻镜》中几乎都是负面报道。比如说一群家臣骑马遇见源赖朝,别人都下马跪拜,只有他在马上纹丝不动,别人劝他下马,他当着源赖朝的面就说:“我们上总家往上数三代都没人行过这种礼!”
还有一次源赖朝请一帮家臣喝酒,席间赏给一个老家臣一件衣服,上总广常借着酒劲指着那老家臣的鼻子就骂:“就凭你那一把老骨头,你凭什么受赏?我看这件衣服归我才对。”说完走过去就抢,当着源赖朝的面和那老家臣一阵撕扯,结果把衣服都扯坏了。
总之读来读去,就感觉这个人好像性格乖张易怒,对主君也非常不忠,很难驾驭。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上总广常的结局,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事隔三年,上总广常便被源赖朝诛杀,或者说,是设局冤杀了。所以《吾妻镜》上的意思等于是在说:这老家伙一开始就居心不忠,主君杀他也是应该的。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也有可能此人是真的“行为偏僻性乖张”,但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他还是源赖朝的大救星。
话说革命又有了新的本钱,源赖朝率领队伍继续向北行进。
当时,算上上总广常带来的两万精兵,源赖朝的队伍就有两万人了。没错,人数没有搞错。
相模国,等着我,我会回去的。
名字的故事讲完了,我们来接着讲源赖朝同学的故事。
几条破船,几个随从,1180年8月29日,源赖朝来到了安房国(今千叶县南部)。一踏上安房国的土地,源赖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人快马加鞭送出一封信,收信人的名字,叫做上总广常。
安房国不大,向北走不远就是上总国(今千叶县中部),上总广常就住在该国。
以国名做姓,想必大家也已猜出此人不凡。事实上,上总广常家族世代盘踞上总国,是该国首屈一指的头号武士,类似于大家概念中割据一方的军阀。
革命是需要本钱的,源赖朝仅有的一点本钱早已在石桥山一战中输得一干二净,若要继续革命,必须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后援提供支持。关东诸国数来数去,有此能力者,非上总广常莫属。
所以源赖朝这封信,便是一封求援信。
可有没有能力是一回事,肯不肯帮忙是另一回事。上总广常有理由伸这个援手吗?
答案是有。因为早在30多年前,此人也是源氏家臣。
具体说来是这样的,源赖朝有两个妓女所生的哥哥,其中长兄名叫源义平。这源义平当年手下共有17员心腹干将,人称“义平十七骑”,上总广常便是这“义平十七骑”当中的一员。
当年兵变失败,源义平战死(1160年3月)后,“义平十七骑”也跟着分崩离析,上总广常带兵回了上总国,继续过他的割据生活。
不过虽说是主从关系,却也是30多年前的事了,如今事易时移,就算源义平活过来亲自求援,人家买不买账还是个问题,源赖朝区区一封信,果真会管用吗?
呵呵,说出来不是吹牛,事实上源赖朝此番求援,就是算准了上总广常必定出手相救。
为什么呢?
因为第一,这几年平清盛正在不断蚕食上总国。去年,也就是1179年,平清盛的亲信家臣藤原忠清,甚至到上总国当上了镇守将军(日本官名:上总介),率军长期镇守在那里,摆明了要把上总氏挤出局。
可是上总家几代人在这里苦心经营上百年,岂是你平氏说赶就赶得走的?为此上总广常反平之心早已有之,动手只是早晚的事。
第二,上总广常的家督一职,正不断受到挑战。事实上,上总广常在家中虽为嫡子,却不是长子。他上面有七个哥哥,在家排行老八,全名“上总八郎广常”。父亲去世后,上总广常以嫡子身份继承家督一职,但大哥、二哥却并不服气。为此老爸一合眼,这哥仨就开始了永无休止的内斗,直到1180年,哥仨持续了10多年的内斗还没分出个胜负。
如果这样一直斗下去,不等平清盛出手,这三兄弟自己就会先把自己葬送掉。在这种局面下,如果宣称拥护主君完成大业、讨伐老冤家平氏,一来可以在道义人心上加分,二来也能为自己争取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对于上总广常是否会出手相救,源赖朝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回信比预期到得还要快些,只是内容不像预想中那样干脆。
信上说:“主君重举反平大旗,广常自当全力相助。只是事关重大,广常还需准备些时日,过些日子才能面见主君。”
这几行字意味着什么呢?是真心相助,还是缓兵之计?若真是后者,求援不成倒不要紧,暴露了行踪就麻烦了。
盯着眼前这封信,源赖朝许久没有说话,没人能从他的表情中读出任何信息,沉默的空气中透着紧张。许久,倒是土肥实平憋不住了。
土肥实平:“主君,眼下不如暂时离开此地,待看清上总广常的真正用意再做打算?”
源赖朝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他的声音不大,却很坚定:“不,我们等下去,就在这里等。”
会作出这样的决定,源赖朝自然有他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经过思考,他仍然认为自己此前的分析是正确的。是在平氏的蚕食和家族内斗中耗尽元气,还是借他的反平大旗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源赖朝相信上总广常应该知道如何选择。而第二个原因其实十分现实,那就是如果此次得不到上总广常的支持,源赖朝就真的没有退路了。论实力、论动机,放眼关东诸国,上总广常是最好,也是唯一的选择。
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源赖朝最终选择了等,他相信他的判断不会有错。
是的,的确没错。事实上就在读完求援信的那一刻,上总广常已经在心里打好了一番盘算:此前由于没有必胜的把握,且师出无名,故而他迟迟没有对平氏动手。而现在,简直是好事从天而降。
一方面,源氏名头响亮。论出身,源氏是日本唯一可与平氏分庭抗礼的皇室后裔。这就像当年刘备,即便是个编草鞋的,只要打出皇室宗亲的旗号,造起反来就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投靠在源赖朝名下,他上总广常就避开了反平主谋的罪名。倘若反平成功,他便是头号功臣;若是不幸失败了,他也有机会像上次兵变那样全身而退,大不了守住一隅,继续过他的割据生活。
盼星星、盼月亮,经过一个多月的苦盼,源赖朝终于等来了上总大哥--还有他的两万精兵。
原来这个上总广常做事非常实际,他想既然答应了反平,就要有个反平的样子。所以他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团结上总国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合了两万精兵,又捎带灭了几个较弱的平氏家臣,这才正式赶来参拜主君。
读《吾妻镜》时,看到这一段,我以为源赖朝见到两万精兵一定会高兴得不得了,甚至想象了一下他涕泪齐下、喉咙哽咽的样子。可继续读下去却吃了一惊--原来源赖朝怒了。愤怒的理由十分离奇--因为上总广常去得太晚了,这是对主君的不敬。
对于这个离奇到诡异的发怒理由,《吾妻镜》上是这样解释的:上总广常之所以晚去,是因为他心里另有一个小算盘。
当时,十分天下平氏占了七分,而眼下这个源赖朝,除了一场惨败的战绩,其他一无所有。上总广常不确定这个年轻人(33岁)是否真的值得投靠,所以故意晚去,并用两万精兵加以试验:如果两万精兵就能让他乐得找不着北,就说明此人没什么宏图大志,不值得投靠;如果源赖朝因为他的迟到而愤怒,就说明此人有王者之风,是个当主君的料。
结果源赖朝怒了,所以上总广常安心投靠了源赖朝。
对于这段猜测,我始终觉得有点牵强,却又没什么理由反驳。此后关于上总广常的记载,《吾妻镜》中几乎都是负面报道。比如说一群家臣骑马遇见源赖朝,别人都下马跪拜,只有他在马上纹丝不动,别人劝他下马,他当着源赖朝的面就说:“我们上总家往上数三代都没人行过这种礼!”
还有一次源赖朝请一帮家臣喝酒,席间赏给一个老家臣一件衣服,上总广常借着酒劲指着那老家臣的鼻子就骂:“就凭你那一把老骨头,你凭什么受赏?我看这件衣服归我才对。”说完走过去就抢,当着源赖朝的面和那老家臣一阵撕扯,结果把衣服都扯坏了。
总之读来读去,就感觉这个人好像性格乖张易怒,对主君也非常不忠,很难驾驭。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上总广常的结局,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事隔三年,上总广常便被源赖朝诛杀,或者说,是设局冤杀了。所以《吾妻镜》上的意思等于是在说:这老家伙一开始就居心不忠,主君杀他也是应该的。
当然这是我的理解,也有可能此人是真的“行为偏僻性乖张”,但那都是以后的事了,现在他还是源赖朝的大救星。
话说革命又有了新的本钱,源赖朝率领队伍继续向北行进。
当时,算上上总广常带来的两万精兵,源赖朝的队伍就有两万人了。没错,人数没有搞错。
相模国,等着我,我会回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