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黑窑场现象的文明根源

政府的本分 作者:秋风


  

山西洪洞县黑窑场事件触目惊心,包工头、窑场经营者欺诈雇工、非法监禁、强制劳动等种种做法之残酷无情,令人发指。

而媒体报道称,这种情形并非少数。此种现象的出现,与市场经济或者资本主义无关。其根源至少可同时追溯至文明与制度:文明上的根源是,某些乡村、尤其是北方乡村,由于历史原因,缺少儒家文明教化,其为追求财富而进行选择的时候人性之恶肆无忌惮地呈现出来,普通乡村民众精神荒漠化,对于种种反人道行为熟视无睹。

制度原因则包含社会制度与政制两方面。首先,后发国家特定的城市化模式,导致乡村精英严重流失,而城乡隔离制度则完全阻止了城市精英向乡村的回流,导致乡村社会组织形态野蛮化。其次,政制方面,在目前的社会治理架构下,上级政府赋予掌握乡村权力者以不受约束的权力,土围子经济、土皇帝统治的故事以种种形态上演,黑窑场就是其最极端的表现形态。

本篇先讨论第一个根源。

 

废奴动力是信仰

奴工现象是一个社会特定精神状态的产物,而不是经济逻辑发挥作用的结果。

从纯粹经济学的逻辑看,奴工劳动当然有助于节约交易成本,从而带来某种高效率。古希腊、罗马维持奴隶制度,或许确有其经济学上的优势。甚至,根据经济学家Robert Fogel等人的研究,美国南方奴隶们的实际物质收益要高于北方、西部的自由农业工人,奴隶的预期寿命也高于美国和欧洲的城市自由工人。

因此,奴役、强迫他人劳动之所以成为丑恶的,被法律所禁止,乃是因为,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人们认识到,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正当的,不管其效率有多高。但是,单纯追求私人利益的个人很难认识到这一点,甚至连那些被奴役者,也未必会觉得这种做法不对,他只会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奴役者的暴力比自己强,假如自己有那种暴力,没准也会奴役别人。

一个社会要废除奴役制度,取决于某种信念,而这种信念需要借助于某种教化途径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一种文化本能。

前不久,英国纪念废除奴隶制度200年,而英国废除奴隶制度乃是宗教复兴运动的产物,其主要力量不是来自启蒙和革命,而是来自18世纪后期兴起的“福音主义”。同样,美国的废奴运动,也以虔诚的基督教人士为主体。当然,再往前说,西班牙晚期经院哲学家曾经依据基督教自然法传统论证,美洲土著人享有其作为自由人的自然权利,不容欧洲君主们随意剥夺。

在中国,古典儒家,比如孔子、孟子,以及后来的董子、朱子,都是坚决反对奴隶制度的。在他们看来,人确实有贤与愚、君子与小人、劳心者与劳力者、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别,两者各有其“分”,即各有对应的权利义务,但两者之间绝不存在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单就这一点而言,儒家或许比古希腊的爱智慧者有更深沉的人文、人道精神。

儒家教化的功能不仅在此。它也通过其他教化活动,唤醒民众的道德精神和正义感,而抑制其动物的本能一面,从而使经济活动文明化。

现代经济学、伦理学都强调个人的选择自由。这在公共事务领域当然十分重要。但是,个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个人仅凭私人理性作出的某些选择,很可能是短视的:可能短期收益较大,但长远看来会有严重后果;或者增进了自己利益,却以损害他人利益为代价;甚至整个社会的短期利益都增进了,而社会的基础秩序却造成损害。以个人的理性能力,个人只能看到那些看得见的利益,而看不到或者轻视那些看不到的损害。道德规范的作用其实能够扩展个人的理性能力,促使个人自觉地、甚至潜意识地排除那些坏的选择,从而使市场秩序良性演进。

 

没有教化,就没有好的市场

余英时先生受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兴起”论旨的启发而对儒家文明进行研究,撰写了《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及相关文章。他证明,儒家思想有利于工商业之健康发展。对此,笔者愿意补充说,儒家的文明教化为交易制度之维系,提供了基础性基础,比如勤奋、诚信、商人自治、回报社会等价值,都是儒家所强调的。

但是很显然,所有历史学家都知道,商人精神在南方有最突出表现。而南北文明的差异实缘于儒家化程度之高低。凡在儒家文明教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人文精神影响于人际关系,尤其有助于驯化强者、富者,约束其奴役弱者、贫者的本能冲动。在儒家文化气氛淡薄之地,则人际关系就可能趋向残酷。

从历史上看,北方黄河流域虽为华夏文明发祥地,尤其是今天陕西、山西人咸以文明悠久而自豪。但实际上,由于北方、西北蛮夷一波一波地南下东进,这些地区的文明曾经遭到一次又一次浩劫,儒门望族纷纷南迁。这样,江南、东南反倒成为儒家文明教化传统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南方文明由此差异较大,而这则影响着两地的经济生态。

政府的本分The Government's Role设想一个人面对贫困,会作出何种反应?一个南方的民众会想办法寻找正常的务工、经商机会。同样是面临贫困,北方民众则倾向于选择某种野蛮的应对策略。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宋室南迁以来,北方多出土匪。吴思先生提醒人们注意:在北方各省及同样兵祸不断的四川,很多乡村居民,农忙时是农民,农闲时是土匪;在统治秩序较有效时是农民,在政治失序时是土匪。北方也有某些地方,人民习惯于乞讨,妇女则在贫困时倾向于卖淫。这些看似无奈的个人选择,其实是文明劣质化的产物。

再设想一个“能人”想发财致富,会采取何种策略?受到儒家教化的民众很可能去开办实业、去经商,而一个缺乏这种文明精神的能人,则在进行选择的时候毫无顾忌,必然倾向于选择其私人理性所能见到的最直接的办法:掠夺。在这些地方盛行的行为模式是:有智力者欺诈他人,有力量者欺负他人,有权力者则奴役他人。而旁观者对于此种行为羡慕多于厌恶。

总之,儒家社会组织体系较为发达地区,民众具有最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因而,在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中排除了最坏的选择。明清以来南方经济之高度发达,与儒家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社会道德秩序相对健全,民众具有基本是非感,有直接关系。当代南方的市场秩序也远优于北方。相反,由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去儒家化过程,北方乡村缺乏这些因素,其经济生态呈现出落后、甚至野蛮的形态。黑窑场不过是其中之一斑。

然则,谁、通过怎样的方式滋润这文明的荒漠,使社会、市场趋向文明,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