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起点之一:清末洋务学堂的膏火银文化人的经济生活“西文学堂”即外国语院校性质的方言学堂
西文学堂以传授外国语和西方文化常识为主,主要培养外交翻译人员。计有: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1866年后转为综合性学院);1863年创办的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创办的广州同文馆;1893年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等。西文学堂是我国20 世纪文理学院和现代语言文化专科教育的先驱。
京师同文馆规定:洋人总教习领取高额俸银,每月1000两;汉教习每月仅给薪水银12两,合每年144银两。学生里面有七品官衔的,按照旧例每年给俸银45两,八品官衔的40两,九品官衔的32两5钱。并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每月酌给膏火银3两至15两不等参见《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37。。清末(1872)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40元,合2010年人民币280元。
上海广方言馆初办时,入学保送与考试相结合,开始年龄限为14岁以下,后来由于缺乏生源,改为15岁以上,20岁以下。学制起初为3年,一开始学生均为免费住馆就读,并由馆方发给伙食费每日1钱(约合1995年人民币14元,合2010年人民币28元),即每月3两。
广州同文馆学制3年,待遇跟上海广方言馆类似,诸生每日享受生活费银1钱,也就是每月白银3两,合1995年人民币420元,合2010年人民币840元。
湖北自强学堂在起初几年里,除免费供应学生饮食、书籍、纸笔外,还发给学生每人每月膏火银5圆(1银圆为072两银子,当时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合2010年人民币200元)。1897年后,张之洞仿效西方,实行按考试成绩给予鼓励的办法。虽不像西方高校那样要收取学费,但停止了膏火供应。 规定“按月比较华洋文字进境分数,分别甲乙,给予奖励,以资鼓励”引自《自强学堂不给膏火示》见《张文襄公全集·公牍》卷28。。一方面节约财政开支,另一方面也杜绝了专图膏火的不学无术之辈,从而选拔一批有志于“西学”的后起之秀来学堂受教。这一新规定,可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奖学金制度”的发端。“西艺学堂”即技术和军工性质的实业学堂
西艺学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使用和维修西洋机械、船舶、火器的人员,其中包括军事技术院校性质的水陆师学堂等。主要有:1865年创办于上海的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1866年创办于福州的船政学堂;1881年创办于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1890年创办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西艺学堂是我国20世纪工程学院和实业技术专科教育的先驱。
福建船政学堂除了食宿免费外,学生每人每月可得白银4两(约合1995年人民币560元,合2010年人民币1120元),以便赡养家属,学制5年。入学时需由各学生的父兄及本人具结担保。学习期间不得请长假或转学。每3个月考试一次,由教员分别等级。获一等者赏银洋10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0元,合2010年人民币2000元),二等者无赏无罚,三等者记过一次。两次连考三等者给以警告,三次连考三等者,则勒令退学。反之,如三次连考一等者,则除照章奖励外,还另加赏衣料以示鼓舞。福建船政学堂培养了一位杰出人才--严复。
北洋水师学堂完全公费,不仅全免食宿,每个季度发给制服,还每月发给赡银4两(约合1995年人民币560元,合2010年人民币1120元),“俾一经入选,八口有资,贫寒之家,咸知感奋”据张焘《津门杂记》中卷。。也就是说,当时每月赡银4两可供一个贫寒的大家庭 -- 老少八口之家的基本生活费。由此招募优秀人才入学。这些学生就成为大清水师(海军)的后备队。
江南水师学堂的驾驶科和管轮科各招60人,以20人为一班,4个月的试习后,再根据英语程序分为三班。列入第一班的,除食宿外每月每人发给赡银4两,第二班发3两,第三班发2两。在堂试习未满4个月的,只免食宿费,不给赡银(20世纪初物价略涨,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2010年人民币200元;1块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70元,2010年人民币140元)。“武备学堂”即培养新式军官的军事学堂
光绪十一年(1885)李鸿章上奏获准在天津设立“北洋武备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北洋武备学堂仿照外国陆军学校的办法,由北洋各军中挑选粗通文字的士兵及军官子弟100余人保送入学,其中有冯国璋、段祺瑞等人。因学生文化水平低,故课程有读书、习字、作文等项。武备学堂聘用德国军官担任教员,课程有西洋行军新法、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等,并督率军事学员赴兵营演示枪炮阵式、建造台垒、操练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由中国教习传授经史知识,进行忠义教育“以端其本”。一年毕业后,发回各营任用。学习优等者,留堂做帮教习(助教),或回营做教师,转相传授,使得北洋军队各兵营“全晓西洋近日行军制胜之方”。北洋武备学堂开办不久,学员名额由原来的100多人增加到300人,学制由原设一年改为两年,然后又改为三年,课程安排也渐入正轨。中国当时无后膛快炮及海岸要塞各种重炮,所以对于炮术的训练特别重视。
光绪十三年(1887)第一班毕业。以后又在开平设立一班数十人,王士珍即其中之一。光绪十五年(1889),将开平武备学堂移到山海关,王士珍充学堂学长,卢永祥等均系山海关武备学堂毕业;光绪十七年(1891),又在威海卫设立一处,均依照天津办法。
晚期满清政府令各省添设武备学堂,各省均仿照天津武备学堂的办法设立学堂,如1895年创办于武汉的湖北武备学堂、1896年创办于杭州的浙江武备学堂(聘用日本军官担任教员),以及1902年创办的山西武备学堂,1903年创办的江南武备学堂等。
光绪二十八年(1902),袁世凯奏请清廷在保定设立将弁学堂、参谋速成学堂。戊戌政变后,风气渐开。庚子义和团事变后,青年学子感于国耻日深,又受梁启超新民丛报论说的鼓动,投笔从戎成为风尚。由参谋速成学堂开始,学生皆为各省公开招考而来,在25岁以下18岁以上身体强健者,皆准予投考,共考取350人,并有高级军官子弟申请入学者数十人,于当年冬季开学,修学期限一年半,到光绪三十年(1904)五月毕业。随后建立了保定东关大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军官学校”,即北洋军官学校。等。
招生范围,除收营内武弁外,有的学校还扩大招收20岁左右身体健壮、文理通顺的官员子弟和士绅子弟,前者为正课生,后者为附课生。修业年限,有一年的速成科和三年的正科。正科课程增设外文(德、英、日文)、历史(中外战争交涉史、古代英雄事迹等)、地理及兵法研究等。此外,一些学堂还规定三年学成后,择优派赴各国留学深造。
湖北武备学堂每月发给赡家银4两。学员入堂学习后所享受的待遇相当丰厚,一律公费。除了所有伙食、灯油之外,还供给制服、礼帽、靴子(每两个月一双)、卧被、枕席、床帐等,每月请人洗衣理发。膳宿极优,每月朔、望(阴历初一和十五)打牙祭(改善伙食),平时三荤三素;住调养室的,另丰荤盛食。入学时,每人发给青宁绸袍套及雀顶帽、兰羽短制服,布质棉服和单制服各一套。棉、夹被各一床。此外,还按月考成绩发给奖金,超等8银圆、特等6银圆、平等4银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