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同文馆规定:所有学生都有银两津贴。学生七品官者,每年给俸银45两,八品官者40两,九品官者32两5钱。并根据学生造就的不同,每月酌给膏火银3两至15两不等。
清宣统二年(1910即辛亥革命前一年)颁布了《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7钱2分,含纯银九成。也就是1两白银折合 14 银圆。所以,膏火银3 两折合银圆4圆2角,15两折合银圆21圆整。
那么,当时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参考历史上生活必需品及日常饮食的物价计算,得到如下参照值--1872年1两白银的购买力,约合1995年人民币140元,今(2010年)人民币280元;1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今(2010年)人民币200元;1枚铜元约合1995年人民币1元,今(2010年)人民币2元。
1901年1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100元,今(2010年)人民币200元;1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70元,今(2010年)人民币140元;1枚铜元约合1995年人民币7角,今(2010年)人民币1元4角。
1911年1两白银约合1995年人民币70元,今(2010年)人民币140元;1银圆约合1995年人民币50元,今(2010年)人民币100元;1枚铜元约合1995年人民币5角,今(2010年)人民币1元。由此,我们对于清末民初银两、银圆、铜元的价值可得到具体的概念。
在1900年前后,京师同文馆学生的银两津贴,其购买力如下--
每年固定的生活津贴:学生七品官者,每年给俸银45两(折合1995年人民币4500元,合2010年人民币9000元);八品官者40两,折合2010年人民币8000元;九品官者32两5钱,折合2010年人民币6500元。
每月增发的助学津贴: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每月酌给膏火银3两(折合1995年人民币300元,合2010年人民币600元)至15两(折合1995年人民币1500元,合2010年人民币3000元)。
可见当时同文馆的学生,除了学宿费全免,“衣食住行”全部包干以外,每年、每月还有相当多的生活津贴作为日常零用,那待遇确实不算低了。
在戊戌变法前后的同文馆学生里面,有一位齐如山(1877~1962)是河北高阳人。他和弟弟齐寿山(1881~1965)到了民国初年都成了鲁迅的好朋友。齐如山20岁左右时曾在京师同文馆学习。他后来在《故都三百六十行--物价变迁》一文中,回忆19世纪末年京师(首都,即今北京)城里的物价,留下了一段可贵的历史记录--约在光绪二十三四年(1897~1898)彼时余正肄业同文馆,每于星期日恒往同学家吃便饭,如有四个客,四个碟,饮酒吃打卤面,所费不过当十钱两吊,即98枚。四碟之菜,一为松花两个,约合不到8枚,一为盒子菜两包,约合不到8枚,一为炒鸡蛋三个约合不到6枚,一为咸落花生约合不到4枚,切面条二斤约合不到40枚,猪肉约合15枚,酒约合15枚,连打卤用的黄花、木耳等佐料共九十余枚。以上之数还打的很宽,然尚用不到两吊。约合现在铜元不过二十枚。齐如山回忆中所说的“当十钱”也就是光绪二十三年间“当十”铜币,每枚贬值为相当于“制钱”两文(两钱重)。也就是说,“当十钱”98枚相当于“制钱”200枚,即两吊。又据《中国货币史》第843页,光绪二十三年(1897)白银1两合制钱1364文,合银洋约14圆,这就是说,当时银洋1圆折合制钱大约1000文,又可兑换新式的“当十铜元”100枚。当10钱两吊,合铜元20枚,相当于1995年人民币14元、2010年人民币28元(后来,银价上涨,铜钱又逐年贬值)。根据齐如山先生的回忆,同文馆学生四个人聚餐小酌,一桌子简单的打卤面带酒水总共只花了铜元20枚,即银圆2角,折合1995年人民币14元、2010年人民币28元。而他每月的生活津贴可达10块银圆(7两),折合1995年人民币700元、2010年人民币1400元左右。由此可见当时同文馆学生的经济生活水平,在当时普遍贫困的社会状况下,就算是相当不错了。周树人、周作人兄弟在洋务学堂的生活
关于19世纪末年的情况,周作人在回忆录中写道--先君虽未曾研究所谓西学,而意见甚为通达,尝谓先母曰,“我们有四个儿子,我想将来可以将一个往西洋去,一个往东洋去留学。”这个说话,总之是在癸已至丙申(1893~1896)之间,可以说是很有远见了。那时人家子弟第一总是读书赶考,希望做官;看看这个做不到,不得已而思其次,也是学幕做师爷;又其次是进钱店与当铺,而普通的工商业不与焉,至于到外国去进学堂,更是没有想到的事了。先君去世以后,儿子们要谋职业,先母便陆续让他们出去,不但去进洋学堂,简直搞那当兵的勾当,无怪族人们要冷笑。……鲁迅原名周樟寿,号豫才。戊戌年(1898)鲁迅18岁,要往南京去进新式的洋务学堂,不便使用原名,故改名为周树人。那时全国实行科举制度,读书人从小在“私塾”、“家馆”熟读《四书》、《五经》,练习八股文和试帖诗,辛苦应试,侥幸取得秀才、举人的头衔,以提高社会地位。所谓“出路”就是读书做官。传统教育主要是“州学”、“府学”、“县学”以及“书院”;新式的洋务学堂寥寥无几,只有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武昌的自强学堂、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和陆师学堂、福州的福建船政学堂等处,都是官费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