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堂先后毕业学生500人,派遣学生10人出国留学。
山西大学堂的教育方法,跟传统的孔孟儒学和封建科举制度相比,有很大进步。它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分设中、西两斋,建立了配套的教育体系。办学中注意向外国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制定新式学堂章程,延聘中西教习。所开设的中西课程,为青年学生们探索西方先进科技知识和民主思想创造了条件。
1911年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由山西省收回自办。
早期就学于山西大学堂的学生,不少人追随孙中山先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其中知名的有谷思慎、荣炳、南桂馨、温寿泉、续桐溪、景定成等人,他们在留学日本回国以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对光复山西全省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山西大学堂改名为山西大学校,列入国立范围,后称国立第三大学。此后山西大学几经改组
1902年至1931年,山西大学堂几易校名和隶属关系,经历了山西大学堂、山西大学校等几个阶段。1931年 7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章程,山西大学校改称山西大学,校长仍为原山西大学校的校长王录勋。
王录勋是西学专斋留学英伦敦皇家学院土木工程科毕业生,从1918年到1937年,连任山西大学校长20年之久。但是,由于他缺乏认真负责的办学态度,致使多年内学校死气沉沉,无所建树。他把学校的一切权限都下放,很少亲自过问,而他却和十几个留英同学,在新南门街开设了一个永和纸烟股份有限公司,专门经销英美纸烟,每年盈利十几万元。
从1931年起,在教育部督学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之下,王录勋开始整顿学校,学习空气逐渐浓厚,着手实行严格考试,开场聚赌、吸食鸦片之风逐渐消失。然而,就在校风刚刚有所好转,人们正在瞩目相望的时候,1937年10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太原,省府下令各大中学校停课解散,一切图书仪器档案等物均移交当地县政府保管。1938年春,日寇南进,山西大学所有的校产荡然无存。
1939年12月,山西大学在陕西三原复校,条件十分艰苦。师生只有百余人,借到三原女中全部校舍,作为校部办公处和文法学院宿舍;又租到山西街一个大货栈,作为工学院宿舍和食堂。
长期以来,阎锡山集团同国民党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即使在抗日战争时期,也从未停息。其中,山西大学也是他们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20世纪上半叶我国留学生的留学费用
中国近代留学的先驱者,当数19世纪中叶的容闳与黄宽。最早的留学活动是由外国教会引导的。1847年初,传教士率领3个中国少年容闳、黄宽、黄胜从广州出发前往美国留学。黄胜因病提前回国;黄宽1849年转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习医,回国后成为一代名医;容闳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最早留美归国的容闳,带动了1872年光绪朝廷选送幼童出洋留学。此后,满清政府官派和传教士影响下的民间留学络绎不绝。
1894~1895年甲午战后,以留日为先导的留学运动随之兴起。
1901年开始,清政府实行“新政”鼓励留学,开辟“留学做官”的道路,允诺学成归国者分别赏予举人、进士出身,分配各种官职。1904年清政府又决定以公费委派出国留学。
官派和民间自费的成群留学生,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可说共有6代人,经历了大约百年历史。跨世纪的六代留学生
近代我国成批成群集队的留学生,应该从1872年算起到1948年,大致上可分为六代。第一代:1872至1875年的官派留美学童
光绪初年由最早留美归国的容闳提议,经曾国藩、李鸿章奏请清廷批准,从全国选招120名12至15岁幼童,于1872~1875年分四批赴美,分住新英格兰百姓家中,拟先读中学,再进大学。稍后有人剪掉辫子,改长袍马褂为西装,见师长羞于跪叩,还有人随房东去基督教堂。这惹怒了“选带幼童出洋肆业局”正监督吴嘉善和驻美公使陈兰彬。他们认为,学生离经叛道,不读儒书,目无师长,沾染恶习,有以夷变夏之忧。于是不顾容闳的反对,1881年奏请清廷批准,将全部幼童遣送回国。这批归国少年当中,有些成为清末民初的优秀人才,在铁路、工矿与电报乃至政治方面都有所作为。如詹天佑“叛逃”未归,考进耶鲁大学机械系,学成归国,成为我国自己铺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知名者还有三唐(唐绍仪、唐国安、唐元湛)、三梁(梁敦彦、梁诚、梁浩如)等,如梁诚是大清帝国驻美公使、唐绍仪是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国安是清华学校首任校长。
20世纪上半叶我国留学生的留学费用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第二代:1876至1896年的官派和民间留学生
1876年李鸿章奏派青年军官卞长胜等7人赴德国习陆军,是最早的军事留学生。1877年福建船政局派遣船政学堂毕业生分赴英国、法国学习驾驶制造,1881年、1886年和1896年又相继派出3批,前后共80多人赴欧洲学习海军,有少数人习法律、外交和外文。这些人当中,有北洋海军的几位舰长(管带)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黄建勋(皆为1877年留英)等,在1894年甲午海战中殉国。同于1877年留学英国的严复1879年在格林威治海军大学毕业后,成为中国“精通西学第一人”,1912年民国成立后被委派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他首次把亚当·斯密的《原富》和赫胥黎的《天演论》等八种科学名著译成中文出版,为传播现代学术做出重大贡献。著名人物还有语文学家《马氏文通》作者马建忠以及萨镇冰、刘冠雄、魏瀚等人。
此外,在传教士影响下,开始有民间留学。如颜永京从美国俄亥俄州建阳学院毕业回国后曾任约翰书院院长,其子颜惠庆也于1895年留美。1872年广东青年何启自费留英,取得英国高等律师资格,1882年回香港从事律师事务,捐资创建“玛丽医院”。伍廷芳1874年留学英国,后成为晚清和民国著名外交家。1881年,17岁的宁波人金雅妹由传教士带往美国,1885年毕业于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女学士等等。第三代:1896至1911年的留日学生及留欧美学生
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惨败给国人以强烈教训,以留日为先导的留学运动随之兴起。1896年,清政府官费派遣陈宝锷等13人赴日留学。到1905~1906年间,留日学生超过8000人。20世纪头十年中留日学生总数达5万人以上,但1911年下降到3000人。晚清留日学生具有高涨的民族意识,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两年内即有960多位留日学生加盟。他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人留学美国,1905~1906年间留美人数已达600余人,如自费留学的顾维均与宋氏三姐妹;北洋大学选派的王宠惠、陈锦涛、马寅初等,蔡元培1907年自费留学德国。第四代:1909至1928年的留日学生及留欧美学生
满清最后三年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第四代留日学生及留欧美学生的主要构成,可分为三部分:一、留美学生,主要是庚款留学生;二、留法(包括勤工俭学)与留欧学生;三、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学生。分别叙述如下--
一、庚款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