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文馆的经济生活(15)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作者:陈明远


190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议将美国分到的庚子赔款2444万美圆(按每两关银折合0742美圆计)中的超过实际消耗部分减退1078万美圆,用于中国办高等教育和招收中国学生留美。次年,美参众两院批准此项提议,规定此款应由美国人掌握。30年代以后,英、日、法等国陆续仿效美国,退回部分庚子赔款,用于兴办中国高等教育。

1911年中国为选拔和预培留美学生,建立清华学校。与此同时,还有大量“自助学者”赴美求学,其数量远大于“庚款”学生数,大约3000人以上。著名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胡刚复、赵忠尧、施汝为、周培源、马大猷,以及胡明复(数学)、秉志(生物)、梅贻琦(电机)、何杰(地质)、周仁(冶金)、高士其(生物)、竺可桢(地理、气象)、侯德榜(化学)、张钰哲(航空)、顾毓秀(电机)、杨石先(化学)、钱学森(航空)、钱伟长(力学)、梁思成(建筑)、张光斗(水利)等都是庚款留美学生。这是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的一代,很多学成归国者,后来成为学科奠基者和教学研究的栋梁。

二、1920年前后留法(包括勤工俭学)与留欧学生

勤工俭学运动酝酿于民初,潮兴于五四,趋向于法国。从1915年开始,中国知识界的李石曾(1902年留法)、蔡元培(1907年留德)、吴稚晖(1901年留日)等人提倡“勤以做工,俭以求学”,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在里昂、北京等地设立分会,招收自愿赴法求学的青年,并在河北高阳县开办“留法工艺学校”,为贫寒子弟留法做准备。到1920年底,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达1600人,以四川、湖南两省人数最多,逐步形成全国性潮流。后因到法学生过多,法国经济萧条等原因而告一段落。蔡和森、向警予、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都在1920年前后赴法勤工俭学;同一时期严济慈、童第周、钱三强、巴金、徐悲鸿、李书华、肖三、冼星海、艾青等科学家、艺术家也都先后赴法进修。

另外,留学其他欧洲国家也涌现了大批人才。如留德的朱家骅、吴国桢、俞大维、沈怡、贺麟、杨钟健、陈省身、夏坚白等;留英的丁文江、李四光、傅斯年、费孝通、钱锺书等,留学比利时的翁文灏等。

三、20世纪20年代的留苏学生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于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全称为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招生对象是苏联远东各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革命青年。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彭述之等是首批赴莫斯科东方大学的留学生。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名中山大学。时值第一次国共合作,由国民党选送一批人去中山大学。1926年中山大学在校生340人,1927年达800人,到中山大学于1930年关闭止,留苏学生总数在千人以上。第五代:1928~1937年留欧美日学生

国民政府1927年定都南京以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向美、英和西欧各国派遣官费留学生,每年有100人左右,最多时达千人。自费留学的人数也日益增长。由于二战期间交通不便,很多人毕业后留在国外长期工作,到战后回国时已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第六代:1938~1948年留欧美日学生

抗战期间,留学人数锐减,1938~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抗战胜利后,政府制定《自费留学生派遣办法》,为留学欧美者创造条件。留美学生大增,1948年为2700余人,1949年多达3700余人。近代中国留美学生总数超过2万人。

据高教部统计,到1950年滞留在各国的留学毕业生有5000多人,其中美国3500人、日本1200人、英国443人、法国197人、德国50人、丹麦和加拿大各20人,大多数是抗战前后出国留学或工作的。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4年间有1424人历经坎坷曲折回到祖国,大多来自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法(85人)。到20世纪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蔡元培“爬格子”自筹留学费用

在纪念北京大学百年和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各项活动中,蔡元培校长的名字格外凸现出世纪的光辉。他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贡献,已不用后生赘述。但他早年新思想受孕期的一大关键,似乎所知者不多。这就是他在90多年以前旅欧留学“爬格子”为生的经历。为现代化走向世界

蔡元培于清代同治六年(1868)阴历十二月十七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光绪十五年(1889)21岁时就考中举人,光绪十八年(1892)24岁时于北京保和殿应试考取进士、入翰林院充庶吉士(那时毛泽东、郭沫若等刚诞生)。1894年26岁时授职“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不久,他目睹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屠杀“六君子”、罢免维新官员数十人,痛感满清朝廷“无可希望”,遂抛弃官职回故乡绍兴就任中西学堂监督,自认为“服务于新式学校的开始”。1901年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后来又任中国教育会长兼商务印书馆编译所长。他首先订立国文、历史、地理三种教科书编撰体例,每一课文稿酬(编辑费)5角钱。……

为了开拓现代化的道路走向世界,当时出国留学或考察蔚然成风,大多是公费官派,名额有限,所去国又以日本为多,欧洲很少。已经37岁走入“下半生”的蔡元培,毅然辞职赴青岛从头学习德语,准备留学德国。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