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同文馆的经济生活(17)

文化人的经济生活 作者:陈明远


1922年郭沫若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继续学业,这时他总算有了一些收入,他十分兴奋地告诉父母,“日前奉到北京来款四百圆之后,不久又奉到渝城聚兴诚汇款,并且自去年十二月起,官费复活,近来男之生活已非常富裕矣。余款尚有四百圆之数现存银行,可备不时之用。二老请勿过为男虑。家中今后请勿再行筹资汇兑也。”

1923年3月,他在日本福冈完成医学士学位,4月1日携家眷到达上海,住在哈同路民厚南里,从此成了一个卖文谋生的自由职业者。田汉在日本留学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花果园一个农家,家境贫寒。1912年考入长沙师范学校,免收学费。校长徐特立用自己的薪金替他买蚊帐,并且给他一个“购书折子”让他买书。

田汉幼年丧父。母亲把一床印花布被单和一件毛蓝布衫送进当铺换3块银圆,又借债10银圆,在长沙北门外开个小茶店,养家糊口。

1916年田汉从长沙师范学校毕业,正好他的三舅父易梅园被任命为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员,他带着田汉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

当时留学生公费每月36银圆,后来增加到40多银圆。1919年暑假田汉回老家,携表妹易漱瑜同赴东京留学,一年后结婚。1920年12月,易梅园先生在长沙被军阀杀害,此后田汉夫妇断了外援,只能靠自己奋斗。庚子赔款留学(1909~1940)的来由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是庚子年。这年初,慈禧太后和一些亲王企图借华北游民义和拳“灭洋”,随之而来八国联军入侵。8月14日北京被攻陷,慈禧仓皇西逃,史称“庚子事变”。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德、俄、英、法、日、美、意、比以及奥地利、荷兰、西班牙等11国公使订立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满清政府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22亿两白银。这笔赔款叫做“庚子赔款”,简称“庚款”。

列强瓜分这笔赔款的百分比为:俄国2897,德国2015,法国1574,英国1124,日本773,美国731,意大利591,比利时188,奥地利083,荷兰017,西班牙003,葡萄牙002,挪威与瑞典各001。

这笔赔款数额如此巨大,当时全中国人口45亿,人均摊罚白银1两,且分39年偿付,本息共计9822亿两白银,实际上每个中国人摊罚白银2两。中国政府每年须筹措支付2200万两赔款,约相当于当时清政府年总收入的1/5。何况,此前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勒索去的赔款和外债抵押,已费去了全国年收入的1/5。两者相加,中国每年的总收入将近一半要作为赔款划拨给外国列强。

经过美国前国务卿海约翰、美新任驻华公使柔克义和来华传教士明恩溥(阿瑟·史密斯)等人多年的努力游说,1907年12月3日,罗斯福总统在国会施政报告中宣布:“宜实力援助中国推进教育,援助的方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招导学生来美,入美国大学及其他高等学校,使他们修业成才。”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有关议案,并通知清政府外务部,从1909年起至1940年止,将美国庚子赔款之半数10785286美圆(按每两关银折合0742美圆计),逐年逐月退还中国。清政府立即做出回应,命外务部与学部拟定《派遣留学生规程》,确定:起初四年,每年至少派留美学生100人,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50人,直到退款用完为止。

为保证计划完成,由两部共同设立“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专司考选留美学生。“庚款留学生”的全国考选

从1909年1月开始,美国已退还首批庚子赔款,按照计划,首批100名留美学生年内就要抵美国。所以在1909年农历8月,两部举行首次考选,录取47人。其中有后来成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北京高等农校当时全国六所国立高校之一。校长金邦正,我国现代物理学奠基者之一胡刚复,我国现代化学开山者张子高以及曾当选中国工程师学会会长的徐佩璜等。

1910年考选了第二批70名,1911年第三批63名留美学生,他们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我国现代科教文开拓者,如胡适、赵元任、胡明复、周仁、秉志、过探先、姜立夫、吴宪、孙学悟等。

由于当时符合直接送美留学条件的学生并不多,为使这一留学教育保质保量,学务处奏请朝廷将肄业馆改为留美预备学堂。因学堂设在清华园,故称清华学堂,后又改为清华学校1928年扩建为清华大学。。

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开学,学生皆由各省选送,再经选拔录取,首届毕业生中有金岳霖、侯德榜、叶企孙、杨石先、汤用彤、吴宓等人,后来也都成为各自学科的佼佼者。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庚款留学生”的计划继续进行。

1914年美国又实施“二次退款”,就是全部退还庚子赔款余额,并于1924年9月组成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简称中基会),推举颜惠庆为董事长,孟禄为副董事长,范源濂为总干事(后由任鸿隽接任),以具体管理这笔庚子退款。1928年北伐胜利,8月17日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基金也归入中基会管理。之后,清华系的留学活动仍在延续。

从1909~1929年,清华学校派送留美预备部毕业学生967名,1929~1932年选送104名,庚款赴美留学生共计1000余名。又一说,1909~1929年间直接或间接受庚款资助的留美学生达1800余人。由庚款留美所促成的留美潮流延续不断,到1917年留美学生已超过1500人,1925年达2500余人。

1931年1月,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管理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年会决定,在今后5年内每年拨款20万圆给北京大学,作设立研究讲座聘请专任教授以及购置图书仪器之用。

1932成立“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由梅贻琦校长牵头,名额大多分配在物理和化学专业,考选工作主要由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负责,助手是吴有训、张子高等。除教员达5年教龄即可资送出国读学位或进修外,从1933年起“清华公费留美招考委员会”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在全国招考6届留学生,每届录取名额30多人,近200名优秀学生被资送留学美国,其中有龚祖同、顾功叙、赵九章、张青莲、陈省身、钱学森、马大猷、杨振宁等人。赵元任留学美国期间的生活

20世纪初,“科学救国”形成一股社会思潮。而清政府认为学习文科、法科的青年易滋生革命意识,也希望留学生掌握务实的技能,所以限定留学美国的学生“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理财师范诸学”。

1910年,赵元任等第二批庚款留美生来到美国,他跟多数留美生一样选择了自然科学。

1914年夏,留美生们又聚集评论时势。他们大部分是理工科学生,其中任鸿隽和杨杏佛是由孙中山批准留学的。他们深知“中国所缺乏的莫过于科学”,提议刊行杂志,于是拟成《〈科学〉月刊缘起》,反映了“科学救国”的主张。1914年6月10日,在康乃尔大学任鸿隽宿舍聚会拟成立科学社,出版《科学》杂志,发起人有:胡达(后改名胡明复)、赵元任、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铨(杨杏佛)、任鸿隽等。

赵元任为《科学》月刊发起人之一,而“《科学》月刊的发起实为科学社的前身”。

为筹足运行资金,科学社“发行股票40份,每份10美元,其中约20份由发起人负担,余20份发售”。赵元任等人要用节省下来的奖学金支持刊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