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识骨寻踪:魔鬼之骨 作者:(美)凯西·莱克斯


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为了报答那些帮助他重登王位的人,将弗吉尼亚以南、“南海”以东的土地赏给了八个人。查尔斯国王册封的这些新“领主”立刻派人来绘制地图、勘察自己的领地。

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定居者坐着马车、骑着马、一路步行来到了这里。德国人、法国胡格诺派[5]教徒、瑞士人、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慢慢地,这条河和这条路不可阻挡地从卡托巴人之手转到了欧洲人的手中。

原木木屋和农田取代了印第安人的树皮屋。酒店、客栈和商店一一出现。然后是教堂、法院。这条“大贸易小道”与一条人气稍微低一点的小道相交,相交处出现了一个新村庄。

一七六一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与德国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的索菲娅·夏洛特结为伉俪。要么是居住在河流与道路之间的这些人对国王十七岁的新娘产生了美好想象,要么是当地百姓希望能拍那位疯狂的英国国王的马屁,不管是出于什么动机,他们将自己所居住的小村庄改名为夏洛特镇,把他们所在的县改名为梅克伦堡。

然而,遥远的距离再加上政治因素,这种友谊注定要以失败告终。英国位于美利坚的各个殖民地对国王越来越愤怒,反抗的时机也越来越成熟。梅克伦堡县也不例外。

一七七五年五月,由于国王拒绝给他们珍爱的王后学院颁发许可证,也由于英国士兵在马萨诸塞的列克星顿朝美利坚人开了枪,夏洛特镇那些义愤填膺的领袖们聚集在了一起。他们抛开外交努力,也抛开圆滑辞令,立刻起草了《梅克伦堡独立宣言》,宣布自己为“一个自由独立的民族”。

是的,先生。起草了《梅克伦堡独立宣言》的那些人没有浪费时间。早在大陆会议举行前一年,他们就已经要乔治国王滚蛋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革命,解放黑奴,内战,战后重建,种族歧视。工业化,指的是北卡罗来纳州的纺织业和铁路。第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种族隔离与民权,衰落地带[6]每况愈下,阳光地带[7]开始复兴。

夏洛特市的人口一九七○年约为四十万,二○○五年翻了一倍。为什么?因为有新的东西在沿着原来的小道进入这里。金钱,存放金钱的地方。就在许多州纷纷立法限制银行开设分行时,北卡罗来纳州的立法机构却说“繁荣发展,遍地开花”。

这些银行也的确在遍地开花。数目众多的分行带来了储蓄的激增,而储蓄的激增又带来了繁荣发展。长话短说,昆城变成了美国银行业两大巨头的大本营,也就是美国银行和美联银行。夏洛特人时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便是他们的城市是美国的第二大金融中心,仅次于纽约市。

如今,特雷德街和特里昂街已经取代了古老的贸易小道以及与它相交的小道,屹立在新十字路口的是美国银行企业中心--一个用玻璃、石块和钢铁建成的与之相称的图腾。

夏洛特市古老的市中心从特雷德街和特里昂街开始向外延伸,将城市平均分为四个区,而且非常没有创意地将这四个区称做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和第四区。夏洛特人自以为是地认定自己的城市已经成为了新南方的中心,向来很少关心是否应该保护这些市中心区,唯一的例外是他们最近突然对第四区产生了兴趣。

夏洛特的西北区,也就是第四区,最初是由这座城市19世纪的精英们修建的,然后逐渐衰败。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青年女子联盟地方分会[8]那些女强人的努力下,以及在一些银行的倾情资助下,第四区成了人们大张旗鼓地恢复原貌活动的中心。今天,第四区那些古老的豪宅与昔日的酒吧以及漂亮的现代建筑一起坐落在狭窄的街道两旁。煤气灯。铺有砖块的人行道。中央公园。大家可想而知了。

与清一色白人居住的第四区相比,第二区以前恰好是另一个极端。它最初叫木头镇,后来改名为布鲁克林,位于夏洛特市中心的东南方。这里居住着黑人牧师、医生、牙医和教师。布鲁克林邻近地区现在已基本不复存在,开发成了马歇尔公园、教育中心、政府广场和一条连接77号州际公路的高速公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