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铁甲“西师”(1)

1750-1950的中国 作者:汪中求


与秀美江南的花团锦簇迥然相异,帝国的西北部则透着一股令人窒息的冷傲。若干民风彪悍的部族,聚居于这片广阔的土地之上。入主北京之初,满清统治者尚无力西顾。中原底定,统治者犀利的目光随即扫向辽阔的西北。“大一统”这个带有强烈中华特色的世界观,时刻都在帝国统治者的脑海里萦绕。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征服边疆民族,是对帝国强大的最好证明。经过近八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蒙古、西藏、青海先后并入帝国的版图。

地处天山南北的准噶尔汗国却让帝国伤透脑筋。无论是在蒙古、西藏,还是在青海,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清帝国都能强烈感受到这个汗国的巨大力量。康熙皇帝曾三次亲统大军,北出大漠,迎头痛击急于东扩的准噶尔兵团。雍正皇帝在位期间,也曾组织过对准噶尔汗国的军事进攻。然而,这一切努力都未能动摇这个汗国的根基。准噶尔汗国依然强大如故。

这个强大的准噶尔汗国,也让雄心勃勃的乾隆皇帝寝食难安。他一边暗暗筹划,一边等待时机。

1753年冬,准噶尔汗国杜尔伯特部的三位贵族,不堪内乱之苦,率万余部众离开游牧数年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归顺清帝国。从三位贵族那里详细了解内情之后,皇帝陛下看到了统一西北的希望。第二年,准噶尔汗国颇具号召力的辉特部贵族阿睦尔撒纳,在内讧中惨败,逃到清国。良机顿现,岂容错过!皇帝陛下亲自接见了阿睦尔撒纳,用蒙古语与他亲切交谈,封他为亲王,赠予他名贵物品。在乾隆的眼中,这位落难的政客是一支射向准噶尔汗国的穿心利箭。

战争机器随即开动。雍正时期运筹指挥战争的小小军需房此时已提升为规模更大的军机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六部,甚至超过了内阁。众位军机大臣和二百余名军机官员昼夜轮流当值,紧锣密鼓地筹划这场等待了多年的进攻。

1755年2月,清帝国两路大军同时向准噶尔汗国发起进攻。阿睦尔撒纳以定边左将军的身份率北路军由外蒙古的乌里雅苏台先行进发。数年的内乱使准噶尔汗国人心涣散,加之阿睦尔撒纳的号召,两支帝国军队兵不血刃,进入汗国首都伊犁。5月,大汗达瓦齐被俘,准噶尔汗国政权瓦解。

但在战后的安排上,阿睦尔撒纳与帝国政府产生了严重分歧。阿睦尔撒纳对皇帝陛下加封的双亲王不屑一顾,他的理想是准噶尔的大汗之位。而清国政府不能容忍这样一个独立王国的继续存在,自然不能接受阿睦尔撒纳的野心。于是,阿睦尔撒纳潜回准噶尔,利用他的政治号召力,煽动准噶尔部众再度与清帝国对抗。乾隆皇帝闻讯,龙颜大怒,下令军机处重新部署兵力,对这个野蛮的部族予以严厉打击。

这一次,乾隆皇帝把战争的全部统帅权信任地交给他的旗人同胞兆惠。1757年3 月,兆惠的大军从西路向准噶尔汗国发起攻击的时候,正值乾隆皇帝二次南巡期间,但军机处的强力运作,让皇帝陛下安心于江南的游乐生活。兆惠亦不负圣望,一路攻城拔寨,数月之后光复伊犁。阿睦尔撒纳只有再次逃亡,8月,因染天花病死于俄国。但在此之后,兆惠却麻烦不断。准噶尔人零散但顽强不屈的抵抗,令兆惠的部队苦不堪言。愤怒之下,满洲人疯狂的兽性再度发作,兆惠下达了屠杀令,准噶尔种族从此绝迹。直到很久很久以后,人们对准噶尔人的遭遇依然叹息不已:

一个人或一个小团体,为了尊严的理由,宁可玉破,不为瓦全,他们所作的壮烈牺牲,应受万世的崇敬。但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应有智慧和勇气接受屈辱,瓦全还有复兴之日,玉碎便永无希望了。准噶尔人的遭遇,使我们惊悸!(柏杨《中国人史纲》下)

第二年,兆惠挥师南下,大军越过天山,直逼回疆。战事进展不是十分顺利。在历经了种种险情之后,1759年10月,帝国的军队占领了喀什和叶尔羌城,南疆克复。捷报传到京城,自乾隆以下,大小官员欢呼雀跃。历时五年的西北战争,以帝国的大获全胜终告结束。当兆惠带着新开拓的一百九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土班师回朝时,乾隆皇帝亲自出城,在安定门外,迎接这位劳苦功高的将军。无人得享的荣誉,让历尽艰辛的老将军宠极而泣。

晚年的乾隆皇帝封了自己一个“十全老人”的荣誉称号。在他的“十全武功”中,有三项武功来自上述这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在乾隆的自我总结中,“西师”被浓墨重彩,成为最具光辉的篇章。

如果我们一定要承认历史上有所谓“康乾盛世”的话,那么,1759年西北战争的最后胜利便是“盛世”的顶峰。这个“盛世”带给中华民族的,除了开疆拓土的惊喜之外,别无“兴盛”可言。随着富饶辽阔的新疆并入帝国版图,所谓“盛世”其实已告终结。乾隆皇帝在位的此后数十年间,尚有若干战事发生,补足了皇帝陛下的“十全武功”。但在这当中,既无开疆拓土之丰功伟业,也无精彩纷呈之战例。所谓“武功”,实在乏善可陈。相反,人们看到了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人间惨剧,看到了由政治和军事腐败献上的丑陋表演。乾隆之后,帝国的军队更是逢战必败,让人哀叹不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