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hy——多问几个为什么(1)

8小时工作,24小时思考 作者:黎靖


在进行一项工作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开动自己的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

有很多人是没有这样的意识的,他们做事情,领导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平时怎么做现在还怎么做。他们对工作的本身意义并不了解,也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思考,因此,他们很容易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有些员工常常会向自己的上司抱怨:“我是按你说的做的呀,为什么你不满意呢?”他们不知道,上司的指令可能只是方向性的,具体怎么操作,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需要你自己去动脑思考。知其然,你还得知其所以然,否则,你看似按照命令行事,得到的结果却可能南辕北辙。

举个例子,有一回,我打发一位员工去出版社送一部书稿,顺便把上次送去审查的书稿取回来。这个员工回来了,把取回的稿子交给我,我一看,编辑老师还没有审完。我生气地找那个员工来问:“为什么没审完的稿子也拿回来了?”他辩解说:“你不是让我把上次的稿子取回来吗?那我就取回来了。”我说:“你怎么不想想,既然还没审完,取回来有什么用?你回来跟我说一声还没审完不就是了,现在搞得我还得去向编辑老师解释,不是我们主动要撤稿,是来取稿的人搞错了,你说这事闹得多尴尬?”他嘟囔着说:“那你又不说清楚,我只是按你说的去做而已。”

这个员工在我们单位呆的时间也不短了,一部书稿的操作程序他当然清楚,把稿子取回来是为什么,什么情况取什么情况不必取,他自己应该有个基本的思考判断,没必要上级替他把各种情况都想到。即便退一万步,他自己不会想事,那打个电话回来问一声也可以吧?

看看,对工作不问个为什么,不想想它的本来目的,也就学不会变通处事,看似遵守命令,其实死板僵化,反而曲解了事情的本意,所以越做越错。这其实也可以算是一种“教条主义”。

还有一种错误叫“经验主义”——我原来一直就是这样做的,这些工作经验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并得到验证的,怎么会错?

可是,你摸着石头过了村边的那条小河,你还能摸着石头过长江吗?等摸着石头的时候,人已经沉到江底了。

经验当然是需要的,不管是从正面还是反面来说,都可以供我们借鉴参考,它是我们成就新的事业的基石。经验也往往是权威,神圣不可冒犯,因为它一贯正确,很少有人会去质疑它,也很少有人敢去质疑它。

但实际上,一贯正确并不代表永远正确,经验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也是会产生变化的。

我给大家讲一个袋鼠的故事:

有个人养了几只袋鼠,将它们关在一个1米高的围栏里。第二天这个人来看,袋鼠都已经跳出了围栏,在旁边的树丛中悠闲地散步呢。于是这个人将围栏又加高了一些,重新将袋鼠们关了进去。但第二天袋鼠又都跳了出来,这个人只好不停地将围栏加高。直到有一天,围栏加到了足有3米高,再也没有袋鼠跳出来了。这个人很高兴,心想你们再能跳,也还是有限的吧。

袋鼠们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后,渐渐都放弃了跳出围栏的打算,也渐渐习惯了这种囚禁中的生活。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又买来了几只新袋鼠,并照样修了一个3米高的围栏将它们关了起来。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同样是3米高的围栏却关不住这些新袋鼠。这个人以为可能是新袋鼠的跳跃能力太强,于是不得不又开始新一轮的加高围栏的行动。可是,即使这个人把围栏修到了五六米高,也还是无法阻止这些新袋鼠“越狱”。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