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近代北京商人在筹划自己的经营策略时,常常将企业所处的环境、可能会有的机遇与挑战、本身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在一起考量。最佳的营运范畴,当然是这几项的最优结合。
西四地区缸瓦市路东的成文厚就是如此,这家在20世纪30年代末几乎濒临倒闭的小商号,由于经理刘国梁明确的市场定位,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找到恰当的市场位置,从而使企业摆脱困境而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享誉全国。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经营账簿卡片的企业中,上海“老立新”与北京的成文厚是称雄南北的两家旗舰企业。
西四这个地名得自于西四牌楼。西四地处要冲,交通四通八达。这里在明代就有贸易活动,到明末清初已初显繁华,至乾嘉年间,西四地区已经形成了马市、羊市、缸瓦市、猪市等若干集市,由于在此交易的都是当时市场上的热销商品,因此贸易活动十分兴旺。此后,西四地区一直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之一。
北京成文厚位于缸瓦市(今西四南大街),应当说经营者的选址是很有眼光的。
最早的成文厚是山东省的刘姓人士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在济南市开设的,那是一家自产自销的书籍、文化用品商店。由于销售的主要商品是自制的,没有中间环节,价格比同业低,因此生意很好。为了有更多的获利机会,企业逐渐向外地发展,先是在烟台、营口等地建立了产品代销点,后又在吉林、哈尔滨等地开设了分店。
吉林成文厚的经理刘显卿是个有进取心同时又有市场眼光的人,他认为北京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城市,文化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因此文化用品市场的前景绝非他处可比。于是他派儿子刘国梁到北京图发展。刘国梁通过市场调查,决定选址在学校和学生较为集中的西单附近。1935年,以经营通俗读物和学生用书为主的北京成文厚开在了西单北大街,该店出售的商品大部分是从其父经营的吉林成文厚进货。
但是,商场上的成败并不是经营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左右的。出人意料的是,在外已经打出一片天下、以善于经营出名的成文厚,初涉北京竟然亏损连连,生意很不景气。面对现状,刘国梁不甘就范,他深入调查,仔细分析了周边的市场环境,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北京的新式教育其时已经相当普及,西单附近更是新式学校集中的地方,新式学校中使用的是新教材,旧式课本和文具自然不合需求。
外地畅销的文化商品,在新式教育发达的北京却成了过时东西,成文厚被市场冷落也就在所难免了。同时,北京与成文厚经营相同商品的店铺众多,同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刘国梁必须面对的冷酷现实。
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中国会计改进运动,大大加速了西式簿记的引进和新式会计制度在企业中的推行。正在寻求出路的刘国梁,认真思考会计制度变革中的市场需求,详细地了解了会计专家的分析和预测:由于中式账簿存在种种问题,必然被西式簿记所取代。刘国梁豁然开朗,看到了新的商机。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因时代进步而产生的新兴行业,这个行业恰恰又与自己的竞争优势相交映,无疑,这是一个成功的契机。
刘国梁马上行动,他恳请资深的会计专家,为成文厚设计了新式的账簿、表册,并立即投入印刷生产。为了防止盗版,成文厚在自己的30多种产品上都署有设计者姓名,并郑重标明“翻印必究”。自1942年开始,成文厚的新式账簿和表册开始在市场出售,以后其产品一直广受欢迎。
作为北京市第一家新式账簿卡片的专营商店,成文厚赢得了很高的市场知名度。以后成文厚的业务发展迅速,最终成为中国北方地区从事新式账簿卡片经营的最大商号。如果说成文厚是从崎岖小径中走入正道的,那么敬记纸庄就幸运得多。
北京作为一个文化中心城市,纸张业一直比较发达。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纸张行业有京纸铺、南纸店、纸马铺和纸庄四种类型的企业。纸庄出现得最晚,主要经营当时被称为东西洋纸的进口纸张。
敬记纸庄是北京最早经销东西洋纸张的店铺,开业于1881年。最初销售的是毛头纸、草纸、麻呈文纸、原书纸、毛边纸、钢连纸等国产的手工造纸。其经理姜赞堂是山西省人,十几岁时到北京进一家纸店学徒,满徒后从跑街的业务员做起,经过几十年历练成为北京纸业中的行家里手,他对纸业的市场情况极为熟悉。
报刊是用纸大户。近代北京的报刊业发展极为迅速,据统计,1898年后北京先后出现八种刊物,1906年全年新创刊报刊34种,至辛亥革命为止,北京的报刊总数达160多种,1912年北京又新增报刊50多种,成为全国报刊发行中心。随着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纸的使用量剧增,适用于书报印刷的洋纸开始大量输入中国。洋纸进口主要是进上海、天津港。北京报馆的印刷用纸都是去天津采购。
具有市场眼光的姜赞堂发现这是一个机会,认为经销洋纸肯定会成功,于是他与外国洋行取得了联系,通过洽谈争得了批发经销权和赊账额度,购买报刊用纸、洋宣纸、铜版纸、道林纸、洋高丽纸、复写纸等各种进口纸张,供应给北京的各种纸铺、杂货铺和报馆,以后甚至连民国政府财政部所属白纸坊印刷厂印制钞票、邮票、证券、簿册等所用的各种进口纸都从敬记纸庄进货。由于敬记纸庄是北京最早从事批发经营进口纸张的企业,所以生意十分兴隆。
当时,北京的一些小的纸店、纸铺在营销中常会弄些小把戏欺蒙顾客,如以次充好、发货不足量等。姜赞堂深知诚信在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敬记纸庄一直保持良好的信誉,卖出的商品牌号真实,保质保量,价格也比市价低廉,而且对于老客户还可以通融资金,以助他人度过暂时之难。敬记纸庄最初只做批发,不做零售业务,丧失了不少普通客户。以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在邻近的草厂三条开设了敬胜兴文具纸张店,批零兼售,还卖些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以方便客户。
敬记纸庄依靠经营进口纸张发达之后,一些同业也随之效仿。清末民初时北京陆续出现了前门外粮食店的永太和纸庄、纸巷子的成记纸庄、打磨厂的福隆纸庄以及西河沿的福生祥纸庄等一批经营洋纸的企业。这些纸庄开业后,敬记纸庄失去独霸洋纸业的优势,北京纸业出现一种竞争的格局。
由于敬记纸庄在经营管理方面有很多独到之处,同时它采用的增强竞争力的措施也十分得当,例如在前门外北官园胡同开设了自己的印刷企业,既有效地利用了自身的纸张优势,也扩大了经营范围;选任一批精明强干的跑外人员经常深入各零售店了解各类需求及存底情况并及时反馈回总店,使敬记本身和各零售店都没有长期滞销积压的纸张;敬记纸庄每年盈余除提公积金多打厚成外,东家从不提取应得的红利,使敬记纸庄的自有资金相当充沛,这些措施使敬记纸庄的生意量不仅没有在竞争中下降反而更加增长,并先后在天津、上海、西安、绥远等地开设了分号,成为中国纸业里享誉南北的大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