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代喝酒的北京人,提起莲花白酒大都会啧啧称道。生产这种酒的仁和酒店,有着一段起伏的经历。
仁和酒店在北京是一家很有名的老店铺,它给清朝皇宫供应御酒的情况,说明其在清代后期时经营得已经相当不错了。仁和酒店最初开在海淀,原始股东姓杨,以经营自制的白酒为主,也兼营一些副食品和日用杂品。可如果不是生产出莲花白酒,仁和也就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京郊小酒店而已。
清朝宫廷里的食品制造,最初都是取自各地的传统工艺。造酒也是一样,一种在社会上比较好的酒一进入宫内,来自民间的基本配制方法和酿造技术就会得到改造。那些内务府酒局的高手从原料的增减择用到酿制过程诸方面,要不遗余力地加工研制,以最优质的选材、最上乘的工艺为标准,最终形成珍贵的宫廷秘方。
最初,清宫内的御用酒都是由内务府的酒局负责生产,以后随着酒需求量越来越大,内务府酒局难以胜任,不得不在宫外寻找一些私人作坊为其加工。杨家的祖先由于与清内务府的一位太监关系很好,所以有幸获得了宫廷里的莲花白酒、菊花白酒、陈酒、桂花酒、五加皮酒等好几种秘方和定单。由于仁和的生产能力比较强,除了供应宫中以外,仁和自己的门市也向市面出售“御酒”。
仁和产品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莲花白酒,其中的一项主要原料是白莲花。仁和酒店采用附近六郎庄所产的优质白莲花,酿制的酒味异常甘醇、芳香清冽,喝过的人无不称赞,深受宫内和社会各界的欢迎,酒店逐渐扬名于京城内外。许多人或慕名专程购买、或去西郊各景区游览时顺道带回莲花白酒,成为“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谚语的现实写照。
民国以后,仁和酒店失去了宫廷这一最大主顾,在生产和销售遭受重创的时候,经营者没有更好地研究和开发市场,眼看着延续几代的酒店日趋衰落下来,甚至到了倒闭的边缘,杨家只得考虑出让企业的所有权。然而最后接手的人竟是仁和酒店的一名伙计——甄秀峰。
甄秀峰是个聪明人,他看准莲花白酒是个宝。他接手后又在提高酒的质量上下了大功夫。他原来就知道一些中医理论,又有多年酿制莲花白酒的经验,明白酒中的中医药药理作用,深知该酒存在着的可改进之处。凭着自己的心得,他在原有配方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不仅使莲花白酒保持了原有独特的口感风味,而且使酒性更能适应四季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而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
同样的名,同样的酒,只因制作配方的一些变化,收到了不一样的效果。自此,莲花白酒这个昔日的宫中御酒,真正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天兴居”的后来居上则是针对竞争对手的弱点而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一个典型事例。
炒肝,是北京著名的风味小吃。最先发明并将炒肝这种食品做出名气的是“会仙居”。不过,现在人们提到炒肝时都会想到鲜鱼口里的天兴居,而会仙居则已销声匿迹。
炒肝是会仙居的刘宝忠等人试制成功的,推出后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会仙居曾试图使炒肝成为会仙居独家经营的招牌产品,但毕竟其原料便宜而且制作技术并不复杂,一时间北京街头巷尾到处都能见到卖炒肝的摊贩。到20世纪30年代初,同是经营炒肝的天兴居居然把店铺开到了会仙居的斜对面。
天兴居的出现对会仙居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意识到这一点,会仙居的刘宝忠兄弟三人更加兢兢业业,在制作上加倍精心,因此在两家的竞争中会仙居还是稳占上风。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刘氏兄弟相继去世后,会仙居由刘家的第三代——刘宗德叔伯兄弟五人接手经营。刘氏兄弟此时已没有其父辈们在创业时那份精益求精的精神了,在经营中又缺乏互信,加之管理日渐松懈,一些炒肝的关键工序也不再按照传统工序执行了,因此会仙居炒肝的质量越来越下降,原先的风味荡然无存。一个被大众认可的名牌产品,因为管理环节中出了问题,渐渐地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会仙居这种不良状况为竞争对手提供了绝好机会。天兴居趁势而上,力争全面占领对手自己让出来的市场。他们改进了各个加工环节,原材料只选用最好的以保证口感鲜嫩;作料方面大胆革新,用上等好酱油代替酱色,用新型调味品“味之素”代替口蘑场。天兴居还专门挑选了手艺最好、责任心最强的伙计掌灶。
在经营方式上天兴居也不断翻新,设置雅座,雇用了女服务员,为方便顾客安装了电话。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改进,天兴居炒肝的质量、风味很快就超过了会仙居。一时顾客盈门,销售量随之大增,许多会仙居的老主顾都逐渐被吸引到天兴居这边来了。
此起彼落。由于内外不利因素交迫,会仙居的生意自然越来越糟,加上刘氏兄弟中有几个还抽上了大烟,根本无心于经营,致使这家老店到了难以支撑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