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纽约的兴衰(3)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作者:(美)玛里琳·约翰逊


斯特拉姆,年龄五十七,踞坐在市区一家时髦酒吧里,痛饮杜松子酒,餐叉下是一大盘成人份色拉。这是个高高在上、享用自己特权的大人物。让他高高在上的是一座高山,由数以万计的故事组成,讲述的是众人瞩目的要人的生平经历,执笔者是一代代数千位才华横溢的男男女女——这就是这份以忠实记录为己任的报纸的讣告历史。斯特拉姆温和但不容置疑地指出,《时报》自1851年起便开始刊载引人入胜的讣告,如托马斯?H?加劳德,“美国聋哑人教育的先行者”,小说家詹姆斯?费尼莫?库柏。(“在欧洲,尤其是欧洲大陆,没有哪个美国人的名望能与库柏相提并论。”)

《纽约时报》自豪地宣称,它为美国新闻业树立了标准(有些人认为这话有些言过其实),讣闻版也不例外。提起出色的讣告,你可能会想起《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克利夫兰老实人报》、《波士顿环球报》,或者其他几十家大中型报纸、小城市的小报,但要跳过《纽约时报》是难以想像的。就算这里不再有麦格,还有道格拉斯?马丁这样一批作者呢,他们的作品中常常可以见到麦格的神韵:

塞尔玛?科克,曼哈顿一家店铺的老板,精于为妇女选择尺寸最合适的胸罩,大多数时候只需洞察秋毫的一瞥,从来用不着拿软尺比量,由此名动全国。本周星期四,塞尔玛?科克死于西奈山医疗中心,享年94,胸罩尺寸34B。

《时报》最新聘用的专业讣告作者名叫玛格丽特?福克斯,她有一副擅长急转弯的脑筋,正好用来给《松鼠吱吱叫》、《一生好牙口》等经典脑筋急转弯影片的制片人写讣告。她笔下的人物还有火柴盒式小汽车的出品人,此君在“二战结束后的数十年间,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福克斯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讣闻版出现空缺,这才有机会竞争上岗。时代变了,过去留给准备开掉的记者的冷板凳,现在成了记者们竞相追逐的职位。虽然写讣告仍然有点不利于名声,但斯特拉姆感到,这种因素正在逐步淡化。上一次职位出缺时他收到的求职信的数量就是证明。“无论什么人,只要替我写过一则讣告,不管是当日新闻式的还是预先准备的讣告,一旦发表出来,他准会发现,这篇文章的读者比他写过的任何东西都要多。”

如果每天都能有像麦格为猫沙大王写的那种讣告,斯特拉姆就高兴了。(“放眼美国,谁没沾过猫屎?”)但在他的讣闻版,娱乐只是附加的红利,不是目的所在。最重要的是记录历史。有一位名叫莉莎?费特科的女英雄,二战期间,无数人因为她才得以逃出欧洲。莉莎?费特科逝世后第九天,她的讣告才刊载面世。斯特拉姆说:“原因是那些事儿很难完全查证,那一段历史整个都非常模糊。有些人愿意跟你谈,说他们做了这个,做了那个,等等,道格得花好几天时间撇去糠壳,留下麦粒。《芝加哥论坛报》发的那份讣告后来就必须作大改动。被人蒙了,文章出错,按我们的行话说,‘舌头打了疙瘩’。”尽管《时报》那份费特科讣告花了很大功夫,包含了好几个故事,许多地名,涉及十多个人名,但还是有一个次要人物的姓名出了差错,一个法国姓氏多了个s,于是不得不在第二天更正。或许《时报》大厦地下室里专门有一个牢房,出这类差错的作者都得在里头挨一顿鞭子。可话说回来,一个拼写错误,多了一个字母,这算什么大事?不是A ,也该得个A。

讣告为什么特别难写?其他记者“跟踪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故事”,每天或每周都有新发展,改正错误、补充信息本身就是每日更新的组成部分。“但写讣告的时候,”斯特拉姆说,“你面对的是不再变化、结结实实的一块。”和作战服上挂满假勋章的特鲁迪?哈恩一样,他也对那些提供虚假信息的家庭大不满意,那些人“或是有他们的理由,不愿向你透露内情,或是记不得了。还有的自以为记忆无误,但给你的名字是错的,日期是错的,给你的信息也是错的。死者的生平都搞错了,提供给你的全是道听途说——而你却要赶在截稿期前查证这些材料。几乎不可能做到。”《时报》的做法是刊发每一条更正。自从记者杰森?布莱尔多年来发布自己吃中饭的功夫编造出来的假新闻、弄得《时报》颜面扫地以来,这家报纸发起了一场志在攻克虚假新闻这一顽固堡垒的大战役,勘误全登就是这场大战的组成部分。有了详尽的勘误表,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完全靠事实说话的讣告是多么容易出差错。斯特拉姆说,这一行还有个风险:偶尔让大活人成为讣告的主角。他对这种错误如此坦白,真让我有几分吃惊。下面就是04年夏天发布的一则更正:

本版昨日刊载的一则讣告所报道的舞蹈演员凯瑟琳?塞格瓦之死不确。塞格瓦女士曾在由《俄克拉荷马》改编的芭蕾舞剧中饰演女主角劳蕾。她的朋友于昨日向我们指出了这一错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