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纽约的兴衰(7)

先上讣告后上天堂 作者:(美)玛里琳·约翰逊


著名演员安东尼?珀金斯的遗孀贝丽?贝伦森?珀金斯是头一批出现在《时报》911讣告中的死者,时间是袭击发生两天后。这份讣告不仅评价了死者的一生,还能让读者感受到死者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类似的讣告在《时报》上很常见,读起来让人非常舒服。贝丽的全名叫贝琳西娅,有个身兼模特儿、演员的妹妹玛丽莎,是时装设计师艾尔莎?夏帕雷利、评论家伯纳德?贝伦森的亲戚,姐妹俩都是在国外受的教育。在《时尚》杂志刊发贝丽所摄照片的戴安娜?弗里兰用两艘海轮的名字称呼这两姐妹,贝伦加丽娅和毛里塔尼亚。贝丽从小受宠,有一股自由不羁的精神。和珀金斯结婚的婚礼上,她居然光着脚,披着一件老奶奶穿的长睡衣。讣告作者凯茜?霍林列出了死者亲属,她的两个儿子奥斯古德和艾尔维斯,然后加了一句话,足以说明贝丽近年来的生活方式:“最近几年来,珀金斯太太一直住在牙买加,和男朋友一起经营一家海滩酒吧。”

说说家族情况,谈谈生活格调,加上这些细节后,整篇讣告显得非常时尚,有血有肉。几十年来,标准的《时报》讣告一直是这样。文章结构也堪称典范,各个部分安排得有条不紊。“贝丽?贝伦森,摄影师,与安东尼?珀金斯结婚之前是一位综合了70年代种种时尚品味的女士,”死于“撞击世贸中心的第一架飞机。消息出自该家族的女发言人。”先是墓志铭,然后是坏消息,接下来是歌舞段落:身为《时尚》摄影师,用豪华客轮的名字当绰号,生活节奏让人眼花缭乱。倒档:“贝琳西娅?贝伦森出生于纽约一个富于欧洲风情的家庭”。要命的年表部分处理得很见功力,加入了她与珀金斯婚礼的有趣细节。讣告里只有一处引用,严格来说不算祝辞,但在911遇难者的背景下却极其突出,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的生活充满欢乐,”1977年,她这样对《时报》记者说,“我有个最好的丈夫,他是我最想嫁的那种人;我有两个最好的孩子,是我梦寐以求的那种孩子。我们一家幸福极了。”接着是生还者之舟,最后提一句海滩酒吧,结束全篇。就这样,贝丽?贝伦森?珀金斯的生活和死亡尽在其中。这篇讣告或许会让读者感伤不已:幸福的婚姻以照顾垂危中的珀金斯结束(艾滋病晚期,当时没有公开),美满的生活在喷气机的爆炸中化为飞烟。但讣告本身却毫无悲悲切切之处。事实上,那场令人震惊的大灾难过去两天之后,这篇讣告读来像一篇美好的童话故事。

贝丽的讣告,阿尔杰的讣告,安吉尔的讣告,还有其他十几个人的讣告——围绕它们的是一篇篇911报道文章,讲述着灾难、沉痛和悲伤。《时报》城市新闻竭力用语言和数字说明我们遭受的损失:灾难发生地是这个国家邮政编码最密集的地区;在这个我们引以为豪、全国最大的城市中,这里提供的工作机会、进行的贸易往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几年后的今天,我仍旧记得其中的好些篇。有篇文章的作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采访了一位寡妇,她的丈夫是一家小型投资银行的创办人之一,手下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死于那次袭击。尽管丈夫不在了,她还是决心参加他们每一个人的葬礼。总共六十七场。还有一篇报道讲的是新泽西城区火车站:九月十一日,发往曼哈顿的最后一班列车开走以后,那里累计积压了190节车厢。这些文章讲述的不是那个地区的损失,而是我们的损失。《时报》那时发表了一些文章,指出电视新闻的中立准则受到了影响,因为报道者本人也是受害者:失去了同事、家人。他们或是幸存者,或是亲眼目睹了那场袭击。现在,他们胸前别着国旗徽章,眼里噙着泪水。尽管如此,《时报》自己也有同样的倾向性。我们中的数千人刚刚被残酷地杀害了,就在这里。《美国同胞敞开胸怀、钱包和献血的血管》,这就是《时报》关于911的早期报道,通栏大标题。消防员站在马路中间,为牺牲的消防员家属募捐。343名消防员遇难,这一抢险救灾机构自创办以来从未死过这么多人。也许你昨天捐过,前天捐过,甚至一分钟前刚刚捐过——都一样,接着再捐。

《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机构同样慷慨贡献。它没有改变自己的讣闻版,这一版仍旧保持着不偏不倚的老样子,讣告的形式也没有改变,以迎合这一事件。但是,它创造了另一种类型的讣告。“《时报》成了一份本地报纸,做本地报纸的份内工作。”斯特拉姆如是说。

新创的部分中有一版叫《受到挑战的国家》,刊载这次袭击的后续报道,以及在阿富汗的战争。这一版的后半部分叫《悲伤速写》,这是对最初列在“失踪名录”中的遇难者的描绘。对此,《时报》解释道:

截至昨天为止,官方宣布的世贸中心袭击事件的死亡人数是201人,医疗核查机构只确认了其中数十人的身份。近5000人列入失踪者名单。本版所载速写文章所涉诸人中,有6位已确定死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