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并不因此而泄气。他遍访政府各部门进行劝说。他说,游说却宛似“糠中钉钉”—白费劲。8月末,他参加了一次联络会议。在会上,他把美国与日本的军事潜力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对比。他指出,钢铁的比例是20∶1;石油超过100∶1;煤10∶1;飞机5∶1;海运2∶1;劳动力5∶1。总的比例是10∶1。实力如此悬殊,纵有“大和魂”,日本也决不可能取胜。听众曾一度为之所动。东条令岩畔把他的发言全部写成书面材料报给他。
次日,岩畔跑到陆相办公室讨论这个书面报告,但东条只简略地通知他,他已被调往驻柬埔寨的部队。“你不用再把我昨天要你写的报告交上来了。”
当岩畔踏上火车开始他南下赴任的第一程时,他对朋友说:“你们这么多人都来为我送行,不过,当我回到东京时—如果我能活着的话—恐怕我只能独自站在东京车站的废墟上了。”
岩畔那股传教士般的热情或许是他被流放的原因,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却不止他一个,这些观点引起了戏剧性的政策逆转。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后,军方领导人最终同意避免与美国开战,尽管要做出重大让步。岩畔出发那天—8月28日—两份给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文电已发出。
其一是近卫写给罗斯福的信,再次要求与他会晤;其二是一个正式文件,建议在中国问题解决后,或东南亚已建立“正义的和平”后,从印度支那撤回所有日军。日本还进一步保证不向邻国用兵,并保证只要苏联“信守苏-日中立条约”“不威胁日本或满洲国”,日本就不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远比此重要的是,日本同意赫尔的四条基本原则—此时,这些原则已列入美国的官方文件交给了日本。
……关于美国政府详细地提出的,并在非正式会谈中被设想为构成太平洋地区的计划的这些原则和指令,日本政府愿意声明,它认为这些原则及其在最友好的方式下的实际运用,是实现真正和平的首要前提,不仅应该运用于太平洋地区,而且也应该运用于全世界……
这个提议否定了数个月来所鼓吹的政策—还展现了将做出另外的尽管是有限度的让步的前景。罗斯福对此的第一个反应是乐观的,他提出了与近卫会谈三天左右的初步计划。但是,霍恩贝克博士本来就不相信日本的提议是真心实意的。毫不奇怪,当赫尔从“魔术”截获的电报中得悉日本在东南亚军事集结时,他也对日本人产生了怀疑。同样不足为奇的是,一直还想“领略与近卫会晤的滋味”的罗斯福被轻易地说服,同意“在未取得圆满的议协”之前,不进行会晤。这就是说,本来就不相信日方建议的美国人,除非预先得到他们的条件会大体上被接受的保证,否则就不愿进行谈判。
在东京,格鲁大使和他的工作人员巴不得就按日方建议的票面价值把它接受下来。他们相信,近卫会问意“除被允许在华北和内蒙暂时保留部分日军以作为挽回面子的权宜之计外,日本最终将从印度支那全境和中国全境撤军”。于是,格鲁请求早日批准近卫-罗斯福会谈。几个月来,他一直在警告华盛顿“日军惯于突然袭击”,日本有个传统,“民族的绝望心理会发展成为孤注一掷的决心”。
9月3日上午十一时在皇宫隔壁的宫内省召开的联络会议上就笼罩着这种绝望心理[1]。因为直到那时,罗斯福还没有正式答复,大家都顾虑重重。提出这样一个妥协的建议,是不是一个错误?美国是不是在玩弄拖延时间的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