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人都能学会爱

沉思课 作者:(印)艾内斯·艾斯华伦


我有次在一个午餐会上向一群女中学生演讲,讲完后回答了几个问题。担任主持的女孩问:“你多次用到‘爱’这个字,那么爱对你意味着什么呢?”我给了她同样的回答:“当男朋友的好比你自己的更重要,你就是爱了。”主持人对在场的其他女孩坦言:“这样看来,我们大概都没恋爱过吧。”

我看她的话对多数人都成立,但是我们都可以学会爱。灵性的生活异常公平,它对每个人都敞开大门,没有偏袒。无论从何处入手,都能学会所需的一切,前提是你准备好下工夫。爱也一样。任何人都可能是任性的,但这又有什么好沮丧的呢?我们可以着手消除任性,而最简单自然的方法就是将周围人的福祉放在第一位。

某种意义上,这件事的本质还是注意。当我们一心想着自己,沉迷于自己的思想、欲念、癖好,自然就会对他人的需求变得迟钝。能注意的对象只有这么多,而全部注意力又都集中在了我们自己身上,当然会这样。如果将注意力从自身转开,就算只转开一点,我们都会认清我们所爱之人的最大福利在哪里。

打个比方,有个男人叫休,休很盼望每个周末能看《体育大世界》。这个节目他已经看了几年了。“这周累坏了。”他边说边把脚丫搁到绒脚垫上,身子向后靠去。

那么他的妻子伊莲又如何呢?她这周就过得容易吗?他可以去问问她想干什么。去海滩?逛商店?打理后院?离开电视机或许是痛苦的,但他要是真爱她——要是他想成长——就可以选择等到周一再从报纸上查看比分。

休要放弃的是《体育大世界》;其他人要放弃的则可能是一次购物、片刻小睡、一次挣外快的机会、一个嗜好或是一幅没有完成的画作。无论是哪种活动,要放弃都让人觉得痛苦,就算暂时放弃也是如此。我们的爱好是有黏性的,像绷带上的粘胶一样,撕开时可能会痛得人一咧嘴。但是,如果要和身边的人建立轻松而亲切的关系,就非得下这个手不可。

每次抑制住了自我中心的行动、语言,乃至想法,我们就做到了以人为先。以愤怒为例,愤怒常常只是任性遭到违逆的结果——休想拿奖金而没能如愿,于是他怒了;伊莲想让他们的孩子杰克花点时间完成作业,别再摆弄他那辆玩具轿车,但杰克却自有主张,于是双方愤然争吵。说句难听的,当我们这样为某人或某事恼怒,我们的表现就好比动物发怒时的行为:大声咆哮,亮出爪牙,扬起犄角、尾巴或者铁蹄;而家里也会变得像是兽栏。

但愤怒也是种力量。无论是休、伊莲或是别人,都可以学会用以人为先来驯服这股力量。无论何种类型的愤怒(暴躁、盛怒、顽固、好战或默不做声的愠怒)都可以向同情和理解转化。成功的话,和我们一同居住的人必然从中获益,我们自己也能得到好处。

这并不是说,我们爱的人想干什么愚蠢或有害的事,我们都得说一句“喜欢就好”,听之任之。“以人为先”完全不是把自己变成鞋擦的意思。实际上,要是真的爱某人,就会意识到必须为对方真正的、长期的利益辩护——有时甚至需要以亲切温柔又坚决的态度反对。

规劝的方式往往会让结果截然不同。如果声色俱厉,就会显得纠缠武断,这跟关爱恰恰相反。我们的措辞和表情可能都透露着尊重的缺乏:“我就知道你戒不了食,休!”这样,再好的主观愿望都可能挑起恶斗。如果能支持对方,并温和有礼地表达反对意见,就能让他对事实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用我祖母的话说,有了这样一位帮手,就连镜子都不用照了。

我最近见到了几本畅销书,主题都是鼓吹竞争,连夫妇间都要一较高下。听说许多夫妇都已经采纳了这个建议:比较谁挣的钱多,谁的事业更有前途。我甚至还见识过两夫妻攀比各自的朋友的;还有人攀比谁比较爱孩子,真是可悲。结合了的男女不应当是对手。他们本该相互成就,而非互相争斗。结合应该使两人间的界限消失——对一方有害的决不会对另一方有益。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