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忠于君主,更忠于思想(2)

国学大师之死 作者:同道


1908年11月14日,一心变法而不得的光绪皇帝逝世,时年37岁。消息传来,康有为“泣血呼踊,号于昊天”。他对光绪帝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与期望,一心盼望他能够复政,继续未竟的变法大业。然而就在事情获得转机时,光绪皇帝却过早去世,这不能不让康有为痛心。康有为认定是袁世凯害死光绪帝的。当初袁世凯出卖皇帝、镇压维新派,现在看到光绪帝就要复位,为了防止报复,毅然杀死皇帝是理所当然的。如此一推理,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便决定发起讨伐袁世凯的运动。

辛亥革命成功之后,清帝溥仪下诏退位,康有为仍不妥协,创办《不忍》杂志,以期唤起国人支持他的“虚君共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试图邀请康有为回国主持孔教会事宜,遭到了康有为拒绝。康回国后,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特别是接受“二十一条”口诛笔伐,同时主张武力倒袁。

倒袁战争结束后,康有为就撰写了《为国家筹安定者》一文,为清室复辟大造舆论,多次宣传“非复辟不能救中国”。后又积极支持张勋复辟,但其主张不为张勋所接受,自己只得了个并无实权的弼德院副院长之位,一怒之下辞职南归。溥仪在闹演了12天的复辟丑剧后,再次宣布退位,康有为终究未能保住他的“将帅”,声誉也一落千丈,最终对政治产生了倦意,开始寄情山水,漫游神州大地。

1922年1月,康有为游历杭州时,看了一出《光绪痛史》的戏。当看到台上光绪催促康有为出京逃命,康有为誓与圣上同生共死一幕时,台下的康有为泪流满面。回想起公车上书时的意气风发、戊戌变法时的挥斥方遒,而如今却只能寄情山水,为世人所不解,禁不住苦叹道:“人生百年悠忽而过,欲建功立业,何其难呀!”此时的他,不得不面对人生理想的幻灭,承认他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使命将永远不能实现:“先帝遇害早亡,革命祸乱神州,大同之梦看来是遥不可及了。”

从表面上看,康有为似乎是一个冥顽不化的保皇派,实际上,康有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始终坚信自己的思想和信仰。康有为说:“春秋之义,有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依据这一理论,他主张通过君主立宪实现民主共和,也就是从升平世进入太平世。他断言,太平世即大同社会,大同社会即民主共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乱世,并不适合直接进入到太平世,必须以君主立宪作为过渡。由此可见,君主立宪只是康有为基于改造现实而提出的一种路径,他的最终理想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大同。如果说,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仅企图做小规模的重建工作的话,那么在《大同书》中,他则定下了极大的改革计划,其影响的深远,非同时代的任何人所能比拟。

但是,先知的命运往往是不被人所理解的。对此,李敖有这样一段话:

他写的《大同书》,20万字之多,是对世界未来最详尽的设计。他19世纪在中国搞变法,却在21世纪为世界画蓝图,这才是先知。先知的眼光就是要远,在人们只关心朝廷的时候,他关心到中国;在人们只关心中国的时候,他又关心到世界。他总是朝前去了,可是人们还回首朝背后指点他,他觉得好孤立。现在的人们只知道欣赏过去的他;只有未来的人们,才能追怀现在的他。那时候,他早已不在人世了——这就是先知的下场,他只有未来,却只能活在现在。

倘若康有为还活着的话,他一定会视李敖为知己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