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父亲的遗命与人生两大主题(2)

国学大师之死 作者:同道


章太炎立即推论道:“那么,照这样说来,明亡于清,反倒不如亡于李闯了?”

外祖父沉默了片刻,低声说:“现在已不必再作这种论断了。如果李闯真的得了天下,他自己虽然不是好人,但他的子孙却未必都不好。”说完之后连连叹息。

听外祖父讲完之后,章太炎又找来《东华录》,仔细查寻了戴震、曾静、查嗣庭等案件的来龙去脉,令他触目惊心。不久,他又阅读了《明季稗史》,其中的《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详细记载了清军入关后对汉族老百姓的血腥屠杀。所有这些故事,让少年章太炎异常愤怒,“异种乱华,是我们心里第一恨事。”他的排满革命思想开始发芽。

相比于这些听来或看来的故事,家族的遗风、父亲的教诲更具有感召。1890年,章父弥留之际,对家人叮嘱道:“吾家入清已七八世,殁皆用深衣敛,吾虽得职事官,未尝诣吏部,吾即死,不敢违家教,无加清时章服。”所谓“深衣”,就是士大夫平时闲居在家时所穿的衣服,上衣和下衣裳相连。章家祖辈,入清以来已经历七八代了,但死的时候都不穿戴清朝的衣服,而是采取“深衣敛”的办法。章太炎的父亲,虽然做过清朝的官,但不是吏部任命的,死后要按照祖宗传下的规矩,穿汉族服装入土。

父亲死后,22岁的章太炎遵照父亲遗命,来到杭州的诂经精舍求学。诂经精舍是一所有着八九十年历史的古老书院,乾嘉学派的重镇,当时的主持人是一代名儒俞樾。俞樾30岁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是师从顾炎武、戴震、王念孙、王引之等一脉相承下来的卓有建树的朴学大师。其著作《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多有独到之处,成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

在诂经精舍,章太炎学习了八年,受到了严格的汉学训练。在此期间,他撰写了两部足以显现他学术功力的著作——《膏兰室札记》和《春秋左氏读》。前者是平时读书心得的积累,内容主要是对先秦诸子文字音训的研究和对《尚书》、《诗经》、《后汉书》、《国语》等经史典籍的解释。《春秋左氏读》字数五十多万,书成后,章太炎很自负地在同学中宣称,如果刘逢禄看了这本书,只能是爬着逃走。刘逢禄(1776~1829)是比章太炎的老师俞樾还长一辈的清代今文经学大师,他认为《左传》是汉代刘歆的伪作。章太炎详尽地引证周、秦、西汉各种文献引用、袭用《左传》的材料,有力地说明了《左传》并非刘歆伪造,《左传》传授系统并非刘歆虚构。

在诂经精舍期间,章太炎还陆续向谭献、孙诒让、高学治、黄以周、宋衡等名师求教。谭献、高学治是浙江杭州人,孙诒让为浙江瑞安人,黄以周为浙江舟山人,他们都是章太炎家乡的前辈国学大师。高学治对经学和宋明儒学深有研究;谭献擅长写诗填词;黄以周在古代典章制度方面有精深研究;孙诒让在经学、文字学、文献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他的《周礼正义》是我国古代研究《周礼》的集大成者;宋衡则精研佛学。从这些名师处,章太炎的学问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从最初的家庭启蒙,到诂经精舍的八年学习,章太炎人生的两大主题“排满革命”、“精研学问”基本确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