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如问中国自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步。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文笔之简洁、比喻之巧妙,又因其飘逸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郁达夫
生卒年 : 1881~1936
享 年 : 55岁
死 因 : 肺结核
最后的话 : 要茶。
主要思想 : 反对封建礼教,反对自由主义与虚无主义。
人生理想 : 救国强民,振兴中华。
主要著作 : 《呐喊》、《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药》、《记念刘和珍君》、《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等。
关于鲁迅当选“国学大师”的争论
2006年6月,据说全球有130万的华人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了10位“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王国维、钱锺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结果公布后,立刻引起了一番争论,争论最为激烈的是郭沫若和鲁迅的入选。关于鲁迅,反对者认为,鲁迅是文学家,而不是国学家,更谈不上是“国学大师”,因为他在国学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论著。“挺鲁派”则针锋相对地举出了《中国小说史略》一书,并且引述了另一位入选的国学大师对该书的评价:“(这)是一部开山的创作,搜集甚勤,取材甚精,断制也甚谨严。”(胡适《白话文学史》)“挺鲁派”进而举出鲁迅的另一部学术专著《汉文学史纲要》,以及《嵇康集》、《后汉书》、《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会稽郡故书杂集》等一大堆经鲁迅校勘整理过的古籍,增强己方的说服力。结果争论以反对者的妥协让步而告终。不过这妥协、让步是看在“史”和“古”这两个字的面子上做出的,至于“小说”、“文学”、“校勘”、“整理”,反对者骨子里仍然是反对者,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国学是以“经”、“史”才变得尊贵,小说之流,即便允许它踏一只脚到“国学门”的门槛里边来,终属末流。所以,反对者的妥协让步是极不情愿的。
笔者在此无意加入这场热闹的辩论,不过由此却对国学根底深厚的鲁迅不研究“经”、“史”而转投小说创作和杂文写作这两个“非正统”领域的原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鲁迅出身于书香门第,祖父周福清是同治辛未科的翰林,做过江西金溪县令,后调任内阁中书。周家的大门上有一块“钦点翰林”的匾额,大长周家在绍兴城中的身份地位。周福清大有让儿孙一起考取翰林,在门上悬一块“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翰林”匾额的雄心。所以,从鲁迅5岁开始,就让本家兄弟周玉田教他读经。鲁迅11岁时,又被送到绍兴城内的三味书屋跟寿镜吾继续读经,这一读又是五年。鲁迅在读经时期基本读完了《十三经》,包括非常难懂的训诂书《尔雅直音》。这可以说是鲁迅国学基础的第一个层面。
有学者曾说,鲁迅有“三绝”,指的是鲁迅在创作、翻译和辑佚三方面的成就。其中的“辑佚”是指鲁迅校勘整理古籍和研究古碑拓本。鲁迅在这方面花费的时间委实不少:校勘古籍主要集中在1909年至1927年之间,从《古小说钩沉》到《唐宋传奇集》达十多部;抄古碑研究拓本主要集中在1915年至1920年间,包括金石拓本、汉唐石刻造像和墓志拓本,搜集种类达数百种,可以装四个皮箱。这两样工作实际上是版本学的范畴,在清代就叫“辑佚”,是所谓‘汉学’的基本工作之一,最考验一个学者周密小心的校勘和博大宏阔的披览能力。鲁迅的抄写能力是从小养成的,他从私塾之初就抄写《康熙字典》,然后从陆羽的《茶经》、陆龟蒙的《耒耙经》,一直抄到《西酉丛书》里的古史传和地方志。这是鲁迅国学修养的第二个层面。
鲁迅国学的第三个层面是对佛教的独特研究。许寿裳的话一直是研究鲁迅与佛教关系的指南:“民三之后,鲁迅开始看佛经,用功很猛,别人赶不上。”“民三”就是民国三年,即1914年。从鲁迅的日记可知,1912年购买《观无量寿佛经图赞》,1913年购买《释迦谱》,别人赠送了他一本《劝发菩提心文》。
1914年是他购买阅读佛书的“疯狂期”:1月至3月,购《翁松禅书书谱》。4月18日、19日先后购买《选佛谱》一部,《三教平心论》、《说句经》、《释迦如来应化事迹》、《阅藏知经》各一部,以及《华严经》三十册、《决疑论》二册、《维摩诘所说经注》二册、《宝藏论》一册。5月23日“往琉璃厂文明书局买《般若灯论》一部三册、《中观释论》一部二册、《法界无差别论疏》一部一册、《十住毗婆沙论》一部三册……这种狂热购买、借阅佛书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0月,共计购买阅读81部、211册。
如此大规模而猛烈地阅读佛书,在同时代学人中非常少见。在中国,佛教文化早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猛烈的研读中,佛教教义中的精髓也渗透到了鲁迅的思想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