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鲁迅之所以为鲁迅(2)

国学大师之死 作者:同道


在杭州和绍兴当了两年教员之后,辛亥革命就爆发了。革命党人王金发接手绍兴之后,任命鲁迅为绍兴师范学堂校长。鲁迅在日本被压抑下去的革命热情再次迸发,他腰挎指挥刀,带领学生上街游行,还支持学生办了《越锋日报》,亲自拟发刊辞,辟杂文栏,换着笔名写短文,针砭绍兴的种种时弊,甚至抨击军政府。但不久,革命政府就变得官僚化了,学堂经费停发,《越锋日报》被军政府捣毁。正巧此时他接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总长蔡元培的邀请,于是就到了教育部工作。

不久蔡元培因不满袁世凯政权而辞职,然后教育部内开始清理“蔡党”,不断捕人。同僚们都纷纷学古人的样,或嫖或赌,或古玩或书画,公开表现自己沉湎于某一种嗜好,来逃避“袁党”猜疑的目光。蔡锷将军,更是躲在名妓小凤仙的房中,才保下一条命。鲁迅由蔡元培引荐入部,自在被疑之列,他在苦闷之余,潜心抄写古碑、研究拓本、整理古籍、阅读佛书。

另一件令鲁迅阴郁的事情是,在日本时期,由于母亲的安排,鲁迅娶了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为妻。到北京后,母亲多次来信劝他把朱接到北京同住,他没有回应。思想上的苦闷和感情上的痛苦,使他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三十多岁的青年,埋头古碑之间,更像一个世故老人。

但从汉唐的碑帖、魏晋文章以及佛教经典中,鲁迅却汲取了大量精神养分,使他的“个体精神”扩张到了最高的境界,成为真正的个人主义者,为中国人创造了一种既非西方也非古人的新的精神框架。这种精神框架外表看具有存在主义倾向和虚无主义色彩,但在鲁迅的深层意识中,他默默的信念(即生活中总能找到一些积极与美好的东西)却从未动摇过。这足以说明他“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理想。这八个字来自他的《文化偏至论》:

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人生意义,致之深邃,则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鲁迅在绍兴会馆抄古碑的时期,正是他思想成熟的时期,因此,当钱玄同代表《新青年》杂志向他约稿的时候,他能厚积薄发,以《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故乡》等闻名文艺界,后又在其他杂志发表《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故事新编》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也正因鲁迅的思想在五四运动之前就已经成熟,因此能在新文化运动退潮之后,依然一个人坚定地走在“荒漠”中,以“匕首”(古人曰“寸铁”)式的杂文(后汇编成集的有《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与各方论敌战斗不已。也正因如此,当他对曾经寄望创造中国“第三样的时代”的青年失望以后,依然能够孤独地与虚无主义作斗争,直至死亡。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