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六十年代生人。
1985年前,在中国东北工业城市沈阳完成了中小学及大学教育(大学的专业是文学系),同年赴西藏工作,在拉萨晚报任编辑记者至1990年。
1990年返回家乡沈阳,在一个艺术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研究话剧理论。
1998年调到北京,在一个文艺出版社任编辑。
2004年返回沈阳,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授至今。
从大学开始,专注于写作。1987年在《收获》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全世界都8岁》,引起关注。此后,陆续发表一些中短篇作品,在文学圈里小有名气,与当时许多年轻作家一起被看成是先锋作家。九十年代最初几年,中止了写作。恢复写作后,在创作上呈现了丰富和变化。先后创作了畅销书《渴望激情》,《比如女人》,《爱情句号》,围绕情感变化,侧重写了情感的创伤以及其过程中人性的状态。此外,创作了具有黑色幽默特点的长篇小说《所谓先生》,通过展示一个小官员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表现了人的无奈。
2004发表对作者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作品——散文集《不想长大》。通过对其童年的回忆叙述,一方面还原了孩童时的欢愉,同时也把一个无限怀念童年,童年不再重来的成人的伤感表现到了极致。
2007年发表了长篇专著《安东尼奥尼猜想》,从各个方面对意大利著名电影导演进行了个人化的阐述。作者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一个艺术家对另一个艺术家的理解,作为该书的出发点,侧重经验的共鸣,避免了理论评论过于主观过于枯燥的缺陷,经过四年的苦心经营,写出了一本全新角度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该书力图回避了传统论文的行文方式,省略了读者很容易找到的关于安东尼奥尼的传记性的资料,把大部分篇幅用在论述述说上,同时夹杂一些跟安东尼奥尼家乡或电影有关的散文片段,使得整本书在结构上赋予变幻。
除上述作品外,还著有散文集《出卖阳光》,短篇小说集《全世界都8岁》,中篇小说集《危险的日常生活》,分别收录了作者二十年来的作品。
作者最看重的创作原则似乎很简单,那便是真诚和富于变化。在她看来,真诚,是艺术家创作的基础;变化,是艺术家继续创作的理由。
笔名皮皮,起因于喜欢瑞典女作家林格伦的长篇童话《长袜子皮皮》,借用此名,也许因此也借到一些皮皮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