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马比君子
俗谚云:“良马比君子。”又说:“养马比君子。”既然将良马和君子相提并论,那么良马身上必然具备某些君子的品行。佛典《杂阿含经》有“良马八德”之说:“世尊告诸比丘:‘世间良马有八种德成就者,随人所欲,取道多少。何等为八?生于良马乡,是名良马第一之德;复次,体性温良,不惊恐人,是名良马第二之德;复次,良马不择饮食,是名良马第三之德;复次,良马厌恶不净,择地而卧,是名良马第四之德;复次,良马诸情态速为调马者现,马师调习,速舍其态,是名良马第五之德;复次,良马安于驾乘,不顾余马,随其轻重,能尽其力,是名良马第六之德;复次,良马常随正路,不随非道,是名良马第七之德;复次,良马若病,若老,勉力驾乘,不厌不倦,是名良马第八之德。’”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而马身上不仅兼具智、仁、勇,而且还有礼、义、忠等可贵的品格。
马之仁。俗谚云:“一马不走,十马等着。”又说:“一人有难百人愁,一马有病百马忧。”子虽曰“仁者不忧”,说的是仁者不为己忧;子又曰“仁者爱人”,爱人者必为他人排难分忧。“人为人愁,马为马忧”,人则为仁心,马者有仁行,是乃仁厚者也。
马之智。俗话说:“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齐桓公的两位大臣)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寸而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成语“老马识途”,讲的便是这则“马智可用”的故事。
马之勇。常言:“天上的龙,地下的马。”又说:“是马就有三分龙骨。”龙和马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具有特殊的意象性。古云,乾坤者,《易》之门户也。乾和坤是《易经》里最重要的两个卦:乾为天,天的取象为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为地,地的取象为马--“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是天上的马,马是地上的龙,故二者合称“龙马精神”。说到马的勇猛,人们首先就会想到“一马当先”以及“万马奔腾”。我的父亲曾经告诉我,在炮火隆隆的战场上,战马是最为勇猛的,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父亲所说的战马特指骟马(阉割了睾丸的公马)。这是因为,公马虽然骁勇善战,可是一到发情期,就会为寻找“另一半”而变成脱缰野马;而母马(俗称骒马)则只要听到枪炮一响,就会吓得腿软趴下。所以老话说:“骒马上不了阵。”这就是性别的差异,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马之礼。有一个骂人的词叫“衣冠禽兽”。其实,这句话最初是专门指代高官大员的。因为在古代的官服上,文官绣的是禽,武官绣的是兽,故名之为“衣冠禽兽”--不知后来竟为何演变成了骂人的毒话?也许是真有一些“衣冠”行同禽兽,甚而还不如禽兽吧。譬如唐·骆宾王《讨武瞾檄》所谓“陷吾君于聚麀”(麀,音友,母鹿,性淫),即指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后宫里的才人,后来又册封为太宗之子高宗的皇后。《礼记·曲礼上》:“夫惟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乱伦)。”可见有些“衣冠”还真的不如马儿呢,因为公马是决不与其母交配的。所以俗话常说:“马不欺母。”
马之忠义。谚云:“马能识主。”又云:“马有垂缰之义,狗有湿草之恩。”所谓“垂缰之义”,典出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苻坚(东晋时期五胡十六国之一的前秦国的君主)为慕容冲所袭。坚驰騧马,堕而落涧,追兵几及,计无由出。马即踟蹰临涧,垂鞍与坚,坚不能及,马又跪而授焉。坚援之,得登岸而走庐江。”我们在今天的一些战争题材的电影里,仍能看到这样的镜头:一个战士负伤倒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一匹战马肃立身旁,垂着头,打着响鼻,用嘴拱着战士的手……这就叫“马不背主”,这就叫“马有垂缰之报”!
《论语·乡党》里有这样一段话:“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在“仁者爱人”的孔夫子心目中,只问伤人,不问伤马,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对于颇通人性的马儿来说,却是“伤”得不轻。俗话说:“养马比君子,畜牲也是人。”又说:“山上石多金玉少,世上人稠君子稀。”既然人世间君子那么稀缺,何不从马的身上去学习怎样做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