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营销管理工作近二十年,目睹了众多经销商的起起伏伏。20世纪80年代,计划经济的坚冰刚被打破,物资贫乏,卖方市场盛行。此时一些从国营系统跳出来的先行者,凭借着原已积累起来的关系,几乎是一夜暴富。用那时经销商的说法是“数钱数到手发软”。进入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品牌化运作,经销商的运作几乎是赌博式的,哪个厂家的广告宣传力度大,经销商的资金就砸向哪家企业。“靠着大树好乘凉”,几乎每一个成功品牌,都造就了一大批千万级的富翁。进入21世纪,财富神话越来越少,眼花缭乱的产品,无缝不钻的广告宣传,天花乱坠的企业游说,以及防不胜防的经营陷阱,让经销商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稍有不慎,就掉入了死亡的陷阱。
三十年前曾经辉煌一时的经销商们,有多少还在原来的领域?或转行,或退休,或关门大吉。能在流通领域里独领风骚的已是凤毛麟角。就说近几年,三聚氰胺事件等让多少经销商血本无归。追溯其原因,一方面是行业不规范,企业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是经销商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管理松散,目光短浅。总结一下近二三十年经销商们的沉浮,当注意防范以下八大死亡陷阱。
一、画中的大饼难充饥
故事一:
一个狡猾的牧师遇到了一个富庶的商人,对他说:“我有一个美丽如仙、聪慧端庄的女儿,每天上门提亲的人踏破了我家的门槛。我看你勤劳忠厚,一表人才,我决定把女儿嫁给你为妻。”富商听后非常感激,给了牧师一大笔钱。
一年后,富商又遇到了牧师,牧师对他说:“上帝呀!你真是幸福。你妻子为你生了个大胖儿子。长得眉清目秀,可爱极了。”富商听了非常高兴,又给了牧师一大笔钱。
数年后,富商再次遇到牧师,牧师悲伤地对他说:“我的上帝!真是不幸。你妻子前几天得重病死了。”富商听后,伤心得号啕大哭起来。分析:
故事听起来似乎有点荒唐,富商为虚幻的东西或喜或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在我们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笔者见到一家所谓的美国薯片公司,开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许下了种种承诺。可发给经销商的货根本就无法销售,许多经销商被该公司骗得血本无归。而这家公司依然每年在糖酒会上大肆招商。商人贪利之本性,人之自负之弱点,往往成为这些骗子企业行骗得逞的缘由。
在春秋两季的招商会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牌、宣传单页上,各个企业都开出了让人心动的优惠条件。诸如:“小投资,大回报,无风险。进货10万元,奖励5万元的汽车,进货20万元,奖励12万元的汽车。”“10万元的铺底,无条件的退货,让你包赚不赔。”……似乎天上真的掉馅饼了。可是事实上,这都是一些企业的骗术,俗话说:“买的总算不过卖的。”任何企业都不会做亏本生意,厂家开出优厚的条件,只有两个可能,一是该产品纯粹是“暴利”产品,物非所值,这样的产品进入市场,又有多大的市场前景?二是厂家兑现承诺的可能性不大。厂家虽承诺丰厚的回报,但又提出了很高的门槛。这个桃子近在你眼前,似乎你跳一下就能摘到,其实你是永远都摘不到。这些厂家的目的是把你拉下水。
对这类厂家,经销商要多长个心眼,千万不能贪小失大。山东一家保健酒生产企业,在成都糖酒会上的招商规模宏大。招商期间开出了:“经销商销售量有多大,市场投入就有多大”的极优厚的条件,让许多经销商为之心动。他们认为这家企业实力雄厚,目标远大。一些经销商打了三五十万元的货款后,市场投入却变得了无声息了。等一些经销商要求退回部分未发货的货款时,这家公司因非法集资,被工商部门给查封了。许多经销商血本无归,一蹶不振。
经销商在经营过程中,应当警惕不良企业的“忽悠”。经销商抵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国内任何企业在起步的过程中,首先需完成的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其运作经营必然有其盈利模式。没有一家企业甘于亏损去做市场的,那些所谓“为三年、五年后赚钱”的言论,十有八九都是陷阱,经销商应当警惕。二、穿上龙袍未必是太子
故事二:
狗熊笨拙丑陋,被其他动物所不屑,心中感到很不服气。一天它请来狐狸为其策划,让它一日成名。狐狸思考出了一个方案。
第二天,狗熊向羚羊发出了公开的挑战书:某月某日,它要与羚羊举办一场百米奔跑比赛,一决胜负。羚羊收到狗熊的挑战书后,不屑一顾,未加理会。次日的《动物新闻报》上登出了一则新闻:狗熊挑战奔跑冠军羚羊,冠军竟不敢迎战!狗熊开始令众动物们刮目相看。
数天后,狗熊向大象发出了一封挑战信:某月某日,它要与大象举办一场拳击大赛,以争夺谁是动物界第一勇士。大象吸取了羚羊的教训,只能迎战。次日《动物新闻报》又刊出了一则新闻:大象以大欺小,狗熊不畏强敌。大象深受动物们指责,无奈退出比赛。狗熊于是一举成名,成为动物界的英雄。分析:
当今社会讲究速成,是“快餐”大流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企业界的炒作手法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在炒作的背后掩饰着其内涵的苍白,功力的浅薄。一个空有一张娇人的面孔,没有内涵的明星终究是夜空中的流星;一个没有功底的企业,不过是空中的楼阁。这样的企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多少企业刚一亮相,就号称做某某行业的第一品牌,可又有多少真正成为第一的呢?
有许多经销商认为:厂家重金投入、明星代言、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再加上自己的销售网络,这个产品就有市场。一些企业正是抓住了经销商的这种心理,新品上市时,请来“各路神仙”坐镇,产品还未上市,从中央台到地方台的广告已经大密度投放。然后确定比较高的门槛,引君入瓮。其实核心目的不在于推广产品,而是在作秀,引起经销商的关注。其主要目的就是大规模的圈钱。
这类企业未必不是真心做好自己的业务,但其运作模式是赌博式的。一个高潮期过后,如果产品销售不畅,其后期的运作资金就必然会紧张,公司的经营就会出现停滞。
以广告造就新品的神话,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那时候的市场处在不规范的状态。消费者所接受的信息量较少,带有盲从心理,所以大密度的广告,会造就一批企业明星。但现在的市场已处于非常成熟的状态,市场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培育期,消费者对新品需要有一个从认知到认可的过程。那种急功近利的操作模式,带有极大的市场风险。如果赌博失败,更多是由经销商埋单。所以经销商对这类企业需要长个心眼,先观察一下,再出手不迟,小心驶得万年船。做企业还需老老实实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通过多种媒体的炒作,以给企业添加美丽炫目的光环来套取经销商的资金,这是许多企业惯用的手法。企业经营必须从基础做起,急功近利,盲目冒进的赌博式手法造就的只是“流星”企业,受伤的永远是经销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