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说话要懂心理学 04

如何说才会受欢迎,怎样做更易被肯定 作者:郑小兰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给店小二讲“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就大有“转文”的感觉,所以店小二不喜欢他,认为他是个“穷酸秀才”。落到如此田地,孔乙己估计要泪奔着喊“读书无用”了。不是读书无用,是你用错了地方,文字的博大精深,是让你拿来“转”的吗?

在如今的社会,文化层次已经成了身份、素质、品位的衡量标志之一。对一个有礼貌、谦和的年轻人,老人会觉得,“这孩子真不错,一看就是读过书的”。对一个说话粗鲁低俗的人,别人会在心里说:“你小学都没毕业吧?”

文化是为了方便交流和沟通而产生的,如果彼此间的文化层次差别不大,双方之间交流起来就会更加顺畅,自然也就更容易架起友好交往的桥梁。对此,心理学中“喜好效应”的元素之一——相似性,可以给人们以重要启示。相似性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人们会对与自己文化层次相同的人产生共识,通过彼此间的共识,可以拉近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最终利于彼此间的友好交往。相反,如果在相互沟通中,双方都感觉到彼此间的文化层次相差太大,只能给交际带来尴尬和阻碍,从而影响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进而阻碍彼此的长期交往。

作家丁玲在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中描写过一个土改工作组组长的形象。这个工作组组长的名字很有意思——文采。他是大学教授,知识渊博,能说会道。他在暖水屯对村民作关于土改的演讲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学识,高谈阔论,从古到今,国内国外,一直讲从天黑讲到天亮,依然热情未减。而村民们呢?本来对“土改”这个新概念很感兴趣,早早地来到台下等着,可是听到文采的演说,还没到一半就打起了瞌睡。

干部悄悄提醒文采:“时间到了,大家还要干活儿呢。”文采这才走下台来,还自认为讲得非常深刻。在组长总结的时候,问村民都听到了些什么内容,是否了解土改。结果发现每个村民都一头雾水,谁也不知道文采在上面说了些什么。

心理学的另外一条定律也有着类似的描述:人会被和自己具有某种相似特质的个体所吸引——这是吸引力定律的重要内容。简而言之,人们会因“相像”而相互吸引,在一起会觉得有共同话题和安全感,进而产生依赖和亲切的感觉。这又叫“自己人心理”,外乡人在他乡遇见老乡,会立刻觉得亲切,而把对方归为“自己人”;而学识较少、修养欠缺的人跟高级知识分子在一起,难免会觉得拘谨,担心自己出洋相,被人笑话。

所以,面对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我们要学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巧妙灵活地根据别人的文化层次来选择合适的说话方式。比如,大学教授跟普通农民或工人聊天,就不该太文绉绉地摆道理,而应该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少用术语,少引经据典,多用老百姓容易接受、通俗易懂的话沟通交流。对于知识渊博的人,他喜欢以文会友,诗词比兴,那你就千万不要在言辞中使用网络语言,以“非主流”的风格与之交谈,这会给人留下浅薄的印象。你尽可以展示博学多才的一面,多作深刻的研究探讨。

总而言之,根据自身所接触沟通对象的文化层次等因素,我们应当尽可能做到能屈能伸,灵活运用。第一求“懂”,让对方能听懂;第二求“同”,让别人觉得有如遇知音的亲切感;必要的时候也要求“玄”,让别人忍不住探究,你到底有多高深。

说话做事小锦囊 

说话做事需要考虑对方的文化层次,不能简单地认定与文化层次高的人说话就必须咬文嚼字,与文化层次低的人说话就该直白露骨。即使是面对相同文化层次的人,我们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此方能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1)结合个性特点说话

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在个性上一般也有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其弱点,想办法各个击破。

文化层次高的人,一般心思细腻敏感,容易推敲怀疑。想要赢得他们的合作,你不妨和他们讲讲道理,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循循善诱,晓以利弊,但要记得态度温和,节奏要不紧不慢。而文化层次低的人,一般较冲动、欠思考。与他们打交道的时候,你可以试试激将法或诱惑法,让他们按你的意愿做事。

(2)结合身份地位说话

文化层次决定了沟通方式。有的时候你还需要结合适当的身份地位和立场来决定自己到底要“雅”还是要“俗”。

比方说,领导不喜欢你显得比他有学问,你不妨装装傻,说话做事多征求领导的意见。如果是竞争对手,他还不清楚你的底细,你可以适当地举出一些专业知识来“吓唬吓唬”他,让他知道你的实力不容小觑。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