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喜欢把好朋友归为旗下,美其名曰“和我们一国的”。当朋友和别人发生矛盾找你评理时,即使明摆着是他(她)错了,可是你一旦说:“其实我觉得你也有点不对。”他(她)立刻能跟你翻脸说:“你到底站在哪一边?”朋友在乎和强调的不是事情本身,不是对错逻辑,而是“你到底站在哪一边”。
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所犯唯心主义错误,对人不对事。喜欢的人做什么都是好的,还美其名曰“自己人”。1858年,林肯在美国竞选议员的时候,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他就很好地运用了自己人效应。
演讲在伊利诺伊州南部举行,那里有大批贩卖和蓄养黑奴的农场主和恶霸,他们一直对主张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恨之入骨,私下商量要暗杀他。林肯也知道自己此行的处境非常危险。
演讲的开头,林肯这样说:“南伊利诺伊州的同乡们,听说你们在场的人当中,有人反对和讨厌我。我实在不理解,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我们都是一样善良而爽直的平民,我只是想和你们一样拥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已。好朋友,我也是你们中间的一员,我不是来干涉你们的。我生于肯塔基州,长于伊利诺伊州,我认识那些地方的人,我也想认识密苏里的人,因为我爱你们,我是你们中的一员。我体会过在艰苦的环境里挣扎的感觉,所以我更想帮助那些困苦的可怜人……”
林肯的演讲成功在哪里呢?就在于他一再强调自己的立场,是“听众中的一员”,使听众产生自己人效应。在对方看来,你是站在他们的角度说话,为他们的利益着想,自然就在心理上卸下敌视和防备,并迅速地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继而产生信赖感。
有位畅销书作家在小说里写道:“一切的误会,都源自我们不够了解。”生活中听人争吵:“你了解我多少?你怎么可以这样说我!”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
自己人效应又叫情感共鸣效应。 按照常理,人们对自己人总有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要想让对方接纳自己,你就要让对方感觉你在为他说话,或者让对方感觉到你在为他好,这样就会容易引起彼此之间情感的共鸣。吉斯在《如何做人》中有这么一段话:“我才发现,尝试去了解别人,是一件多么有价值的事情。也许你会问,我们真的有必要这么做吗?太有必要了。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不是试着了解对方的感觉、态度和信念,而是倾向于作出评价和判断,比如‘这个不对吧’、‘真是可笑’。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些话,对于别人的意义。”所以,我们在以后想要立刻指责对方错误的时候,不妨从对方的角度思考一下,或许会避免很多误解与冲突的发生。对于同一件事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和立场去看,会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两个七岁的孩子,一个家里贫穷,一个家里富裕。
专家让两个孩子同时看一幅画,画中是一只小兔子在桌子边哭,一旁的兔妈妈则是板着脸。然后让两个孩子说出画面的意思。
穷人家的孩子说:“小兔子饿了,找妈妈要东西吃。”而富人家的孩子则说:“小兔子不想吃饭,被妈妈逼着吃。”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他们对同一事物的想法和反应是不同的。
当朋友征求你意见的时候,你就要站在他的立场上,换种角度给他答案。回想一下,当朋友找你倾诉的时候,都是怎样向你征求意见的呢?他们面露难色地说:“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办?”他要求你站在他的立场作出判断。因为事情的遭遇者和未来的执行者是他本人,而不是你。比如他穷得交不起房租,他会问你是否应该去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而你有房有车,你凭自己的感觉说:“我觉得,既然你不喜欢还是不要去了,过得开心最重要。”他可能会觉得你不体谅他的心情,甚至有被轻视的感觉,因为你没有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给别人提出建议的时候,最好把“我觉得”换成“如果我是你”,把“我”换成“我们”,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卷入效应,这是指把自己卷入对方的角色处境当中。这样做的好处,同样是把自己的角色换成对方的自己人,使彼此的心理距离拉近,对方有被重视的感觉。如果我们能让他人迅速喜欢自己,接受自己的意见,以诚恳的态度做一次角色扮演,当回别人的“替身”也无妨。
说话做事小锦囊
在说话办事的时候,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给对方自己人的感觉。
(1)抛弃自己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都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说话,这样就有可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也许你并无恶意,但是你不去体察对方的内心,不去考虑自己说的话给对方带来的伤害,对方就会很快把你列入“敌人”的行列。
(2)多说温暖的话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要明白对方需要什么,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口吻,说出的话让对方顺耳顺心,对方才能感到我们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