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01握手动作探知对方心理

社交场上一招抓住人心 作者:黄凤祁


小糊涂:据说有的人通过和别人握手就能探知对方的心理,有那么神吗?打死我也不信。

机灵鬼:这有什么神的,只要掌握了其中的奥妙,你也能做到。

小糊涂:真的吗?我倒要听听看。

机灵鬼:握手虽然是一种礼仪,但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你只要用心去解读,就能感受到对方的内心通过手掌传递过来的信息。

与人握手的经历你或多或少都有过吧?可你是否知道其中的门道,也就是握手的学问呢?是的,握手也有讲究,当手和手接触的那一刻,也是一种交流,这就好比是有一种电波在你和对方之间传输一样,一旦你们俩握手了,这种电波瞬间就会在你们之间产生。

俗话说“十指连心”,中医上也说了,手掌是一个人全身各器官的反射区,包括人的心脏,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次握手行为又何尝不是一场心与心的交流呢?所以,当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它传递的不仅仅是问候,更是一种投石问路的试探,或者是一种抛砖引玉式的前奏。

比如,对方想通过握手来打探你的底细,或者通过握手来向你施加某种压力,如果你不知道其中的奥秘,那你就被动了,你的信息在对方那里暴露无遗,而你却并没有主动从中去获取有用的信息,这就等于你主动放弃了一次解读对方内心秘密的机会,你不觉得可惜吗?

可见,尽管握手动作能够帮助我们探知对方的心理,但如果你不懂得去利用,那还是无济于事。就好比是悬挂在你头顶上的葡萄一样,如果你不从主观上采取积极主动的方法去得到它,那你还是品尝不到葡萄的甘甜。相反,如果你深谙其中的奥秘,每一次和对方握手时都能认真地从这个简单的动作去感知对方的心理,那你将在社交场上更加游刃有余。

由于工作的需要,孙铭需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对于他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来说,的确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为了让自己能够迅速成长,不在交际中处于劣势,他就开始在心理学上暗下工夫。

经过一段时间的钻研和琢磨,他还真练就了一项绝招,那就是通过简单的握手动作准确探知对方的心理,从而抓住社交的主动权。还真别说,自从他掌握了这一招后,他就在社交场合如鱼得水、屡试不爽。

那一次,他在和一个刚结识的合作伙伴握手的时候,发觉对方出手猛烈、用劲很大,像老虎钳子一样把他的手夹得生疼。根据他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他知道这种人是一种控制欲极强的人,企图从力量上去控制对方,不容对方反驳,不容别人背叛他,所以,在和这类人交往的时候最好不要得罪他,否则,他会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为了对付这个合作伙伴,轻松地将其拿下,他知道和对方硬碰硬是不行的,只能“以柔克刚”。因此,他在和对方交谈的过程中,尽量避开对方的锋芒,给足对方面子,不去抢对方的话茬,对方说什么,他都能从自己的角度予以积极的评价,并在评价的过程中适度渗透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由于他的态度谦恭温和,让对方觉得很满意,自然就没有怎么为难他,几乎没怎么犹豫就和他签订合作协议。

这一场交际,看似孙铭不占上风,在气势上不敌对方,但是,谁又能说他不是这场交际中最大的赢家呢?

试想,如果孙铭没有事先从对方的握手力度上去解读对方的心理,不了解对方的性格特征,在和对方的交往过程中不能根据对方的性格进行适度退让,那么他们的交际就不会进展得那么顺利。若最初孙铭因为对方那咄咄逼人的气势而生气,和对方硬碰硬地进行一番唇枪舌剑,那必然会得罪对方,让对方觉得没有面子,双方自然不可能有接下来的友好合作了。所以,握手的学问是我们不可不掌握的一项秘密武器,因为它是我们社交的“先遣部队”,我们的社交仗能否打好,全靠它来指点迷津。

心理讲堂 

心理学上把握手动作简单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无力型。握手时手指软弱无力,没有半点力度的人,严重缺乏自信心,做事情喜欢打退堂鼓,喜欢妄自菲薄,常常表现得过于悲观,对任何事情都缺乏积极性和责任感。

(2)大力型。握手时力大无比,好像想把对方的手捏碎一样。这种人是控制欲极强的人,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希望所有人都服从他,不容许别人背叛他,否则,他就视对方为仇人。

(3)适中型。握手时手掌富有弹性、结实圆滑,让人感觉很舒服的人,做事情往往有进有退、伸缩自如,是交际场合的高手,常常能够八面玲珑、左右逢源,靠着他们的自信和头脑把交际对象轻松拿下。

(4)夸张型。在握手的时候故意作出很夸张的动作,握着对方的手不停摇晃,好像很热情的样子。这种人最虚伪,最喜欢做表面文章,最爱自我吹捧、出风头,企图让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很热情、亲切,没想到他的做法反而适得其反,让人很反感。

(5)保守型。握手时肘部的弯曲度成直角,手臂不愿意伸长,喜欢将手臂贴近身体,好像怕被对方抓住不放一样,这种过于谨慎的表现,充分展示出对方保守的个性。

(6)统治型。握手前先和对方对视片刻,或者在握手的过程中故意翻转手腕把自己的手掌压在对方的手掌之上。这种人往往具有极强的统治欲,他企图通过握手之举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