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关于情绪、情感障°影响健康的说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有这样的描述:?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怒伤肝,大怒不止,则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溢,可致面赤、气逆、头痛、眩晕,甚而吐血或昏厥猝倒等症。所以我们观察容易发脾气的人,一般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头发较少。因为怒气上冲,中国有句话说"怒发冲冠",怒气到了头上经常会发热,所以爱生气的人头发就会比较少。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特征。
还有一句话说"聪明绝顶",为什么说"聪明绝顶"呢?因为聪明的人往往看别人做事都是笨手笨脚,觉得这么容易的事情怎么都做不好,他很容易生气,一生气就会血气上冲,头顶发热,头发就不易生长。
又如喜伤心。正常的喜乐,可以使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但若狂喜极乐,会使心气弛缓,精神涣散,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
为了身体健康,我们对那些会影响我们情感变化的事物,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高兴还是伤心,也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快乐还是痛苦,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不能遇到事情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感情而过分激动,要让自己的心态永远处于一种中和稳定的状态。"喜?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所谓的"中",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惧等情绪没有发出来的状态,然而这种状态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就是喜怒哀乐等情绪虽然发了出来,但是并不过分,而是以礼为节度,符合礼的要求。儒家认为达到中和,就能内圣而外王。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些人都做到了"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然,失意泰然"。其实与天地自然比,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在这样短暂的一生中,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可做,又何必去浪费时间甚至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处境或身外之物而大喜或大悲呢?
思伤脾,是指过度的思虑会引起脾胃失调,使人的消化系统出现障°。由此可见,由一些外部不利因素而导致过分的思虑,以致钻牛角尖不得解脱,同样是一种心理的失衡,会让我们处于一种病态中,无法正常生活。
恐伤肾,是说过分的恐惧会使气下陷,使人容易大小便失禁。像我们有时说"这个孩子被吓得尿裤子了",就是出于这个道理。《三国演义》有"芦花荡三气周瑜"的故事,《精忠岳传》有"虎骑龙背,笑煞老牛皋,气死金兀术"的描述,《说唐评书》中,也有"笑煞程咬金,哭死程铁牛"的描述。这些故事可以说是《黄帝内?》上这几句话生动的例证。
三、最大的健康杀手
为了验证情绪与健康之间的关联,有一位学者做了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模拟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他把一胎生下的两只羊羔,分别放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在一只羊羔的近旁,他拴了一只虎视眈眈的狼,虽然从距离上看,这只狼吃不到羊羔,但是羊羔整天和狼生活在一起,处于一种极端恐惧的状态,结果它日渐消瘦,没过多久,就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死掉了。而另一只羊羔被安排在没有任何威胁的环境中,欢快地生活、健康地生长。
在这里,无疑是情绪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由心理失衡所导致的死亡,也引起了西方科学家和医学家的警觉。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他们就把注意力转向"情绪与健康"这个话题上来。他们在研究中惊奇地发现,当今社会对人类的健康有很大影响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无不与精神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