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对心理失衡说"不"(3)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有医学家就对哈佛大学毕业的204名男生进行了为期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59名豁达、宽厚、意志坚强的,全都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大部分人身体健康,只有两个人得了慢性病。48名?常处于抑郁、焦虑、恐惧状态的人,均是贫困潦倒,一事无成,家庭也不是很美满,而且有18个人得了重病。在这里也是情绪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希腊的《每日新闻》在1980年曾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很多孩子患了肠绞痛这种病,其?因,并不是因为吃了某种不符合卫生要求的东西所导致的,而是因为有某种苦恼在折磨着他们,也就是说,是由情绪不佳而导致的。

西方著名的长寿学者胡夫兰德也提出:"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和夭亡的是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

的确,从古今中外很多的临床实验、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心理失衡对健康的不良影响,会影响人的工作表现、人际关系等。

02用积极的暗示来拒绝消极的情绪?

我们在了解了心理失衡对健康的严重危害之后,应该进一步了解心理失衡的主观?因,然后对症下药,使自己的心情总是处于欢欣喜悦的状态。

一、选择的自由

如果我们向朋友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是愿意选择快乐,还是愿意选择痛苦呢?可能正常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快乐。那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快乐,却又深深地陷入痛苦和烦恼之中呢?其实我们的回答可能暗含了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我愿意快乐,但是痛苦和烦恼之事不请自到,我却无法抵御。

的确,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每一个人都随时可能会遇到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不良刺激,但是,是不是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面对外部刺激,我们就无法抵御,只能任其摆布呢?

先来看一看维克多·法兰克的感人故事,这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解答这个问题。

法兰克是一个犹太裔的心理学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因为他是犹太人,被关进了纳粹的死亡营。他自己的遭遇非常的悲惨,他的父母、兄弟、妻子全都死于纳粹的魔掌,剩下的唯一亲人就只有妹妹了。而他自己每天也要接受严刑拷打,可以说是朝不保夕。

有一次,法兰克独自处于囚室之中,突然顿悟:在任何一种特定的环境下,人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我们也把它称为"选择的自由"。从外界环境上看,他完全受制于人,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人身自由可言,但是他发现自己的心理意识却是独立的,可以超出外界的束缚,自行其是。于是,他就在脑海里用记忆和想象,设想各种各样的情形:获释后和妹妹团聚时那种喜悦的心情;获释后站在讲台上把那一段痛苦折磨所获得的宝贵体验,传授给千千万万的人时的情景??正是凭着想象与记忆,他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脱了纳粹的禁锢。而他的这种超越,也感召了其他的狱友,甚至狱卒。他还?助狱友们在苦难中寻回生命的自尊。

正如他自己所说:在个人身心成长的层次上,负面?验代表的只是挑战,最悲惨的遭遇也会带来机会,促使我们的心灵进一步成长。

是不是只有法兰克才具有"选择的自由",能够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而我们大部分人都不可以呢?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选择的自由",因为这种自由来自于我们四种特有的天赋-除了"自我意识"以外,我们还有"良知",能够明辨是非善恶;我们还有"想象力",能够超出现实的枷锁;我们更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界的束缚自行其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这四种能力,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如何应用它们。如果我们用电脑来做比喻的话,动物的程序已?被设定,而且没有办法更改,可是人却可以自己创造程序,完全不受本能束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