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俸禄养活300多家的人口,可想而知,他自己和家人过着怎样清寒的生活。如果他自己过得很富裕、很奢华,就不可能拿出这么多的钱来供养300多家贫寒的人口了。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劝他说,你现在年纪大了,不如在京城里选一个好的地方,建造一所花园宅地,这样年老时也可以在那里享用啊。但是范仲淹却说,京中各大官家的园林已?很多了,而园主人又不能自己?常去游园,那么?还会不准我去游呢?为什么非得有自己的花园才能享乐呢?
所以,范仲淹一生出将入相几十年,生活都非常节俭。很多人就觉得他这样做不是太傻了吗?太不替子孙后代着想了!其实这才是替子孙后代着想的最好办法。他的四个儿子都做了宰相、公卿或侍郎,而且个个道德崇高,并且能够守住父亲的遗志,舍财救济众人。所以我们看到范家的曾孙辈也都非常发达,到清朝的时候这个家族出了70多位部长以上的官员。
900多年来,范仲淹的后代子孙,衍传已?成千上万,分布在世界各国,可是,无论何时何地,他们对于那位杰出祖先的教训,都是谨记恪守,不敢稍有逾越。像1970年出版的台湾范氏大族谱,开宗明义第一页便刊载着由范朝灯先生以正楷恭书的《范文正公家训百字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敬长与怀幼,怜恤孤寡贫。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字纸莫乱废,须报五谷恩。做事?天理,博爱惜生灵。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由此可见,范家能传承家业近千年,并非偶然。
二、成由勤俭败由奢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一篇《咏史》诗中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他通过学习历史,得出了一个普遍的规律,就是一个国家、一个家族,成功在于勤俭,而导致破败的?因,多是由于奢侈。
在清朝的时候,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曾国藩曾文正公。我们去读曾国藩的家书,就看到他对自己的要求和对儿女的教育非常的严格。曾国藩在清朝政府中是地位最高、权位最重的一个汉人,但是他在位20多年,除了自己家乡的老屋以外,从来没有在省里建造过一所房屋,也没有买过一亩田地。
他曾?亲手创立了两淮盐票,这种盐票的面值很便宜,只有两百两银子,但是利息却非常高,每一年的利息就是三四千两银子。后来这个盐票从两百两涨到了两万两。所以当时?家里只要有一两张这样的盐票,就可以被称为是富裕的家庭了。然而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才特别交代家人,不准承领。他去世多年以后,他们家也没有一张这样的盐票。而凭着他当时的权势和地位,要取巧营私,领上一两百张这样的盐票,是极其容易的事,而且从表面上看也并不违法,是照章领票。然而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来取巧营私,却是曾文正公所不愿为的。他曾?对自己的僚属宣誓: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就是军费的一文钱他都不会挪为私用。而且他说到做到,数十年如一日。
由于他的清廉,当时他手下的将领和僚属大部分也都很清廉。躬行廉洁就是暗中为民造福。如果自己要钱,自己手下的将领僚属人人都想发财,那么人民就在无形中受害了。
读过曾国藩家书的人都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体会得非常深刻。比如他说看一家子弟以后能不能发展,有没有前途, 看这家子弟的三件事情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