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早晨几点钟起床。
第二件事情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两件事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然而就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曾国藩说可以看出这家的子弟是克勤克俭、艰苦奋斗,还是骄奢淫逸、铺张浪费。他曾?写道:"家败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厌离不开一个'骄'字。"一个家族的破败,就破败在用度过分奢华,以至于入不敷出;一个人之所以会败落,就是因为他玩物丧志,不思进取,过着过分安逸的生活;而一个人之所以讨人厌,就是因为他过分的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左传》上也提到:"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第三件事就是看这家的子弟是不是读圣贤书。为什么呢?因为中国古代的圣贤?典,都是古人?验和智慧的承传,都记载着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一个人?常读诵这些?典,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从而看得更远。纵观历史,凡是富过三代的家族,必然是诗书传家。
除了曾国藩所讲的这三件事外,从另一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体会得深刻,那就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思就是要求一点缺失,而不能过分完美,因为自己有权有势,才华横溢,可以说是近乎完美了,但是月盈则亏,人满招损,"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所以曾国藩为人处世才特别的小心谨慎,因为他明白"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体会到中国古圣先贤关心后人的存心,我们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验。
三、天道-损有余补不足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天道"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过分的要受到制裁,而不足的要受到补益。所以中国传统的圣者,无论是儒家、道家,他们反复地叮咛,都是为了说明这一个道理。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一生所奉行的就是温、良、恭、俭、让的德行,做到了温和、善良、恭敬、俭朴和礼让。《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实乃天道", 就是说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又说"天道福善祸淫",意思是说,自然的规律,都是给那些善良的人带来福分,而给那些过分的人带来灾祸。这个"淫"就是骄奢淫逸的"淫",在中国古代它有对一切事情过分与放纵的意思。
由此可见,儒家对于人的合理欲望并不否认,但是它也同时看到,任何对自然欲望的过分放纵都会倒向危险的境地。孔子从来没有否认过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他曾?明确地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了这样一段有趣的对话。"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以泰乎?'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在孟子那里,如果不合道理,即使是一碗饭也不可以接受;如果合理,即使接受了天下的赠予也不过分。可见,儒家痛恨的不是追求财富,而是通过不正当的方法去发财致富,因为这是违背基本的道德?则的,更是违反了"一阴一阳"的变化之道。"满招损,谦受益",以不正当的方式过分追求私利,最终会导致坏的结果。
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的就是礼节,就是以礼来节度自己不合适的欲望和行为。儒家认为,学习礼乐,特别是学习音乐,是节制人们不合理欲望的最好办法。
孔子认为,读诗是重要的,因为这是学之始,但是没有礼乐,学习是不彻底的。因此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强调了对礼乐的学习,因为它们对于平衡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行为以达到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礼乐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礼乐源于天、根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