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3)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二、切忌嫉贤妒能

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常嫉贤妒能,就不可能笼络到人才。但是确有一些领导者,当下级的能力、水平赶上或超过自己时,就会如芒在背,总觉得不舒服,于是千方百计找点别扭,甚至进行诋毁和诽谤,结果害人、害己、害国家。这其实是一种病态的领导心理。不用本事大的干部,不用可能超过自己的干部,是一种"武大郎开店"式的用人方法。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楚汉战争中,萧何、韩信、张良,都是了不起的人才,在理财、用兵、谋略中,都比刘邦高出许多。但是,刘邦敢于起用良才,连韩信那样从项羽手下逃过来的人物也照用不疑,委以重任。由于善用三杰,刘邦打败了项羽,取得天下。刘邦自己也以此为荣,在总结成功的?验时,他说:"夫运筹策帷账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纵观历史,任何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物,手下都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可谓谋士如云,人才济济。否则再天才的人物,单枪匹马,也干不成"惊天地,泣鬼神"的伟业。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武艺十分精纯,可算得上一个大英雄了,而且在起义、作战过程中每战必捷,未有败仗。但他不注意收拢和使用人才,不能发挥"众人"的力量,只靠自己单枪匹马打天下。结果,韩信的将帅之才得不到施展,范增的过人智谋得不到应用,部属多有怨愤之言,一些优秀的人才不是被埋没,就是出走他方,为别人效力。项羽自己削弱了自己的力量,最后落得个"乌?自刎"的结果。由此可见,领导者一旦陷入"怕别人超过自己"这个误区,目光就短浅,心胸就狭?,作为就拘谨,事业就平庸。

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得人才而得天下,得人才而事业兴旺发达",这是一条万古不易的真理。日本索尼公司的事长盛田昭夫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雇佣比你聪明的人,他可以加强你的长处,弥补你的短处。"如果因为部属比你聪明,就觉得受到威胁,那就太荒谬了。

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卡耐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将我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拿去,但是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将仍是钢铁大王。"在他去世之后,有一位朋友在他的墓碑上刻了这样一句话:"一位知道选用比他的能力更强的人安息在此。"所以我们看到一个高明的领导者,对于高才是喜不是忧,是求不是弃,是扶不是压,因为他们明白强将手下无弱兵,人才才是事业成功的希望。

02传统德育注重人际和谐?

中国古代读书人所表现出来的风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培养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道德教育。早在《礼记·学记》上,就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这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是"长善救失",将人善良的一面强化,过失之处纠正。可见,道德教育是我国古代教育的核心内容。道德教育必须从修身即从身心和谐开始,进而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伦理关系。因此,只有教育办好了,人心向善,关系和谐,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们真正、长久的幸福生活。

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够奏效,是因为它是一个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等构成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强调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开始(《说文解字》:"育,养子使作善也。"),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扩展,社会教育应当秉持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因此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都遵?着孔老夫子的这一思想,音乐、歌舞、戏剧、诗词等,无不是以宣扬道德、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社会的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