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5)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过了天王殿,来到大雄宝殿。这里通常供养释迦牟尼佛。一切诸佛是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是代表修德。人不修行,性德虽然有,但不能够显现出来,得不到受用,所以性德的显现要靠修德。菩萨代表"修",佛代表"本性"。因此,佛门供养佛像,一般都是一佛二菩萨。每一尊佛代表性德的一个部分。释迦牟尼佛是从名号上说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这是教我们对人要仁慈,要以慈悲待人;"牟尼"是清净的意思。对人慈悲,对自己清净!这是释迦牟尼佛代表的,这是我们性德本来具备的。释迦牟尼佛的两边,供养两尊罗汉-阿难尊者、迦叶尊者。阿难尊者多闻第一,他代表"解",即智慧;迦叶尊者苦行第一,代表"行"。有些寺院供奉释迦牟尼佛,旁边是文殊、普贤。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代表"解";普贤菩萨是"行"的代表。换句话说,不管有多少,总不外乎"解、行"两大类。

菩萨的名号是表修德。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是以四大菩萨作代表:第一位是九华山的"地藏菩萨",第二位是普陀山的"观音菩萨",第三位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第四位是峨嵋山的"普贤菩萨"。用四大菩萨来代表整个的佛法。

"地"是大地,大地生长五谷杂粮养活我们,我们离开大地就不能生存。地下的资源宝藏,使我们的生活得到满足。所以佛就用"大地"比喻我们的"心地"。我们的心地,是真正的大圆满,本来具足无量的慈悲、无量的智慧,乃至无量的吉祥、无量的福德。《地藏?》主要是讲入佛门最初的修学方法,就是"孝亲尊师"。佛陀教育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不孝父母怎么会尊重师长?不尊重师长,不肯听老师的话,老师再有学问,再有能力,也没有办法传授给他。所以"尊师重道",才能成就学业。《地藏菩萨本愿?》是佛门的孝?。"孝道"就是"大圆满"的大根大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

"大圆满"扩展提升-我们孝亲尊师,将孝敬发扬光大,孝敬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执著,一切平等,孝敬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这就是观音法门了。所以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没有地藏哪来的观音!好像盖楼房一样,没有第一层楼哪有第二层。观音是地藏的发扬光大,称为大慈大悲。

"孝、慈"不能感情用事,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得到正面的好处。所以第三位菩萨,就是"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实践"-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能够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就是遵?普贤菩萨的教导。

四大菩萨表现此义,代表大乘圆满的佛法。所以要从地藏学孝敬,进而学习观音的大慈、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愿大行。所以供佛便要了解,每一尊佛、每一尊菩萨代表佛教的每一种修行方法。

由此可知,佛教寺院没有一样不是教学,就是供具也有它的教育意义。佛前供一±水,有什么意义呢?水是干净的、清净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水不起波浪,是平的,代表我们的心要像±中水一样平静。佛前供花,花代表"因",开花后就结果。供果,水果不是供给佛菩萨吃的,是教我们看到"果"时,就能想起"希望得什么样的果报,就应该要修什么样的因"。再者,"灯"代表智慧、光明,"香"代表戒定真香。所以佛门一切设施、供养,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没有一样不是教育。

雍正皇帝在一篇《上谕》中就指出,儒释道三家"理同出于一?,道并行而不悖"。意思是说,儒释道三家教育的理念是建立在同一个根本之上的,并且都是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但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却可以同时并行互补而不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在圆寂之前,留给佛弟子的两条重要教诲就是"以戒为师,以苦为师",因此凡是正信的佛弟子都应当奉行佛教"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基本戒律,而这"五戒"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一样,都是劝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教的"四依法"(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法不依人)中,"依法不依人",就是教导佛弟子,修学佛法的凭依是佛教的?典,而不是某个人。而在佛教的出家菩萨戒《梵网菩萨戒?》上有明确规定,佛弟子"不作国贼,不谤国主",就是决定不能做伤害国家的事情,不能诽谤国家的各级领导人。《璎珞菩萨戒?》(在家菩萨戒)中也要求佛弟子"不漏国税,不犯国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