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正是因为中国人注重道德教育,注重仁爱精神和荣辱观念的培养,所以才形成了举世无双的礼义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精神的民族,尽管在历史上饱?忧患,但始终屹立不倒、绵延不绝,?因就在于她的人民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忠孝的情感。我们古圣先贤提倡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德情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熏陶了一代又一代心胸坦荡的读书人,使他们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中国古人认为处理任何一种伦理关系都不是靠竞争,而是靠仁爱才能够达到的。所以中国古人讲的是仁爱,而不是竞争,在中国古代的圣贤教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竞争"这个词。
《论语》上就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是说君子对人没有什么可争的,如果一定说有所争的话,那一定是在射箭的场合。当两个人比赛射箭的时候,都要相互作揖,然后升到堂上去进行比赛。比赛结束之后,"下而饮",退下来之后由战胜的人给输了的人敬酒,以示安慰,并且非常谦虚地说:"承让,承让"。这其实并不只是谦虚的话,因为高手之间的比赛,影响胜负的偶然的因素很多,他说这句话也确实是发自肺?的,而且还敬酒表示安慰。所以他们即使是要争的话,也是不失君子风度。那么这个失败者是什么感受呢?他并不是怨恨嫉妒这个胜利的人,而是"反求诸己而已矣",就是反过头来想想自己在技艺上哪里不够精湛,哪里有待提高。
中国古人坚持"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则,这是因为,世界所有冲突、不和谐的出现,根源在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冲突。因此,要化解冲突,每个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责对方。孟子对这一点的阐述尤为详尽。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各自责,则天清地宁;各相责,则天·地覆"的道理。今天,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冲突,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很多都是由于彼此之间只知道责怪对方,而不能够反躬自省导致的。只有人人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从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平。
我们中国古老的教诲教导我们"君子成人之美",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自己想成就的、想得到的,我们也帮助他人去成就、去得到。这一点我们从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身上就可以得到非常明显的证明。
李嘉诚先生是做塑料橡胶产品起家的。1973年,全世界发生了石油危机,而塑料橡胶的?材料就是石油。在这个时候,香港有一家进出口公司,为了发国难财,把石油的价格提高了八倍。这种情况下,很多的中小企业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如果李嘉诚坐视不管,这些企业都可能因为石油危机没有?材料而倒闭。但是李嘉诚没有这样做,他反而主动把这些中小企业的老板召集起来,让他们把所需要的石油的数量报上来,然后一起到国外去订货。大家集合起来,订的货多,价格也就便宜。从订货到收货这段时间里,李嘉诚把自己库存的13万吨石油以当时市场价的一半卖给了这些中小企业,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周转的过程。而李嘉诚收到石油后,他又以当时进价把20万吨的石油卖给了这些中小企业,使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订货的企业也有了石油得以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