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9)

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 作者:刘余莉


有些人看到别人在一起窃窃私语,就会想他们是不是在说我坏话;在街上走,看到别人多看了自己两眼,就觉得人家不怀好意;自己做了坏事,即使没人看到,但看到别人在看自己时,仍会怀疑别人都知道了;别人讲个笑话,他就会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嘲笑。这种人身边没有可以谈心的朋友,厌恶这个世界,认为一切都是假的。具有这种消极心态的人,?常会带着一种成见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得出不好的结论,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自己的猜疑。通过假设一个本来不存在的消极的前提,然后再把与之相关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无中生有地自我幻想出了一个证据来证明自己的猜疑是对的。这样的人其实已?陷入严重的猜疑心理而不能自拔了。

首先我们来分析多疑心理的成因。

第一点就是因为对人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当别人向你来说某个人的过失的时候,或者进谗言的时候,可能我们就会为诬词所蒙蔽。古人有一句话:"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特别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当你的下属在你面前说别人的不是的时候,你要特别的小心谨慎,因为这个人说别人的过失,可能是有所企图,他或者是嫉妒同事的成就,或者因为有一个位置他不想让同事去获得,所以才向你来说他的过失,来影响你的决定。

有一首《听谗诗》说明了谗言对人际关系的危害。诗中写道:"谗言慎莫听,听之祸殃结。君听臣当诛,父听子当决。夫妻听之离,兄弟听之别。朋友听之疏,骨肉听之绝。堂堂八尺躯,莫听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君听臣当诛",也就是说一个领导者,他听到了别人的诬词和谗言,结果可能就在诬词的蒙蔽之下,把忠臣给杀害了。比如在南宋的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岳飞,他在抗击金兵的过程中屡屡得胜,眼看着就可以收复中?了,但是昏君赵构却听信了秦桧的谗言,一天之中连下了12道金牌,把他火速召回临安,使十几年的抗金事业毁于一旦。这种不良结果的产生,就是因为赵构对岳飞缺乏必要的了解和信任。

《听谗诗》描述了这些情况:父亲假如听了一些谗言,可能父子关系都会出现障°,朋友之间听了谗言会疏离,夫妻听了谗言可能就要分离。所以我们对于言语要有判断能力,要相当谨慎,也就是所谓"谣言止于智者",明白"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因为一个真正有德行、真心希望我们幸福的人绝对不会故意制造矛盾,影响人际的和谐。

多疑心理的第二个成因就是封闭性的思路。简单的逻?推理,使猜疑心理笼罩上了一种自圆其说的迷雾,就像我们听过的那个"疑人盗斧"的故事。

一个人把斧子丢了,他就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的。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他来观察这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眼神、他的举动、他走路的样子,越看越像偷斧子的人,于是他断定这个斧子就是被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后来他在山里打柴的时候,找到了自己的斧子,然后再去看邻居家的儿子,结果发现,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儿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

我们对别人产生怀疑的时候,也可能是因为这种心理在作怪。多疑的人都是从一种预定的假设目标出发,再去观察,然后再寻找一些论据证明,最后回到了自己假设的目标。就像有的妻子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从这种假设的目标出发寻找论据,丈夫回来之后,她看一看他的衬衫,是不是有口红,是不是有香水,是不是有女人的头发,然后去检查他的手机,看看有什么可疑的短信,或者可疑的电话号码。这些实际上都是从自己的假想出发产生的一种多疑心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