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汉语音乐性(3)

读小说,写小说 作者:石映照


就像我们民族的协奏曲交响曲也只能根植于我们自己的民族音乐历史之中一样,如果试图要完善中文“说话”艺术的人也必须深深地沉潜于我们固有的文明传统之中,单纯的“说”也许并不易见出我们对汉字的折磨,但只要稍稍熟悉一两首流行音乐,我们立即就可以发现今日弄音乐之词曲作者已全然不知汉字之阴阳平仄,哪些字音不宜拖长,哪些字音太短不宜结尾,哪些拗口之字不宜转韵,这本来只是一些常识。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一再要他多读古诗词,并以白居易为例写道:“他对音节与情绪的关系悟得极深,凡是转到伤感的地方,必定改用仄声韵。《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一段好比断音,像琵琶的声音极切;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几句,等于一个长的休止。‘银瓶……水浆迸’两句,又是突然的明确起音,声势雄壮。至于《长恨歌》,那气息的超脱,写情的不落凡俗,处处不脱皇帝的雍容气派,更是千古奇笔。看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与韵的变化……” 我不知除了含冤自杀的傅雷,中国至今还有谁有能力这样深刻而生动地关注过汉语中的音乐,如果不是对民族文化的绝对真爱,如果没有对外国文化的耳熟能详,如果没有将这两者包容并吞、融汇吐纳的才能,谁有能力能做出这种判断?

古人炼字炼句,有一字千金、一字师之说,总之都是比我们要刻苦得多。我常常想,类似司空图《二十四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雄浑、冲淡、纤浓、沉着、高古、典雅、冼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谐、飘逸、旷达、流动。而当我们来描述现代作家的风格时到底需要多少个词?有这么丰富的语言吗?我们今天哪怕看一场已排了几十年的一个话剧,那些大声的对白也好像是读出来的,听起来很生硬,极不自然。而当一个深深迷恋唐诗宋词的人闲暇时随意吟诵几句,那些韵致,那些节奏,那些音节,那些意境,那些速率,无不是自来亲人,悠然隽永地沁人心脾。

古语有言: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说的就好像古人和今人的区别。

博尔赫斯说:我是一个计算音节的人。是的,现代小说不是我们的遗产,我们只有跟博尔赫斯这样的大师去学习。在学好并运用于汉语之前,我们也许该掌握一些小小的技巧,比如,要让人物说的话短一些,在情节紧张时就用短句子,尽量少用结束语,要写得突如其来。等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