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拜倒在石榴裙下(2)

郎骑竹马来 作者:周重林


许多文献记载,青楼女子多穿裙子。从裙子的式样、色泽,可以看出当时的时尚风格。特别是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换频繁,北方各民族避战祸,纷纷内迁,因而与汉民族交往多起来。到了唐代,胡文化已经渗透到唐朝汉族生活与文学艺术中,今天看到许多唐代物什都有深刻的胡文化印记。

后蜀王建有一首《宫词》说:“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明头各自请衣裳。”这是描写妓女被召到宫中,与教坊宫女一起进行表演队舞的场景,当时的妓女许多是胡女,她们体态妙曼,能歌善舞,是时尚风潮的引领者,就连宫廷也需要借助她们的服装式样来改进衣裳设计。唐代王翰的《观蛮童为伎作》中说的也是青楼女子的时尚:“长裙锦带还留客,广额青娥亦效颦。共惜不成金谷妓,虚令看杀玉车人。”而“绿罗裙下标三棒,红粉腮边泪两行”,是轻浮之人嘲笑军队营妓的。唐朝万楚在《五月观妓》里也这样描写时尚:“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这难道不是最早的“石榴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表白?大诗人白居易一向作古正经,但他在《谕妓》中也借石榴裙表达了类似的意思:“烛泪夜粘桃叶袖,酒痕春污石榴裙。莫辞辛苦供欢宴,老后思量悔煞君。”韦庄的《赠姬人》也如此:“莫恨红裙破,休嫌白屋低。”

石榴是从西域传来的物种,据说是张骞从丝绸之路上的石国(今乌兹别克国的布哈拉、塔什干二城)带回来的。元稹《感石榴二十韵》里就说:“何年安石国,万里贡榴花。迢递河源道,因依汉使槎。酸辛犯葱岭,憔悴涉龙沙。初到标珍木,多来比乱麻。深抛故园里,少种贵人家。”石榴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古代年轻妇女最喜爱的是一种鲜艳的红裙,这种裙子本是用茜草、红花、苏木染成,因为颜色看起来像石榴花之红,所以有人把这样的裙子叫做石榴裙。这种裙子穿在身上显得俏丽动人。这里所说的石榴裙,通常是长裙。

孟浩然的《春情》中就有:“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女人穿长裙更显得身材修长,把女性特有的娇柔媚态收于腰间,因此有一种异常的美。南北朝时期,石榴裙开始在美人身上流行。当时的诗人何思徵在《南苑逢美人》诗中写石榴裙的两句,常被唐以来的诗人们借鉴和模仿:“媚眼随娇合,丹唇逐笑分。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自有狂夫在,空持劳使君。”

南朝梁时大臣鲍泉在他著名的“同头诗”《奉和湘东王春日诗》也有说到“石榴裙”:“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晖。新光新气早,新望新盈抱。新水新绿浮,新禽新听好。新景自新还,新叶复新攀。新枝曾可结,新愁讵解颜。新思独氛氲,新知不可闻。新扇如新月,新盖似新云。新落连珠泪,新点石榴裙。”他在诗中提到的泪点石榴裙,到唐后有了有趣的回应。刘禹锡在《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里说“其奈钱塘苏小小,忆君泪点石榴裙。”李元?在《相思怨》里也写到:“望月思氛氲,朱衾懒更熏。春生翡翠帐,花点石榴裙。燕语时惊妾,莺啼转忆君。交河一万里,仍隔数重云。”当然,最著名那首来自武则天的《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明人钟惺在石榴裙中看到武媚娘的“老狐甚媚”,我看到是深入骨髓的深情与幽怨,也不知道是谁辜负我们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令她在情事上也如此不堪凄苦?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