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满肚子委屈地说:
“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行仁义吗?不是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吗?我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事,而且还为国家省钱,如果连这样的事都要受指责,那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做君子了。”
老师又问其他同学的看法,这次我可比“老木”有脸面多了,因为所有的人,包括颜回、子路等,无一不站在我这边。
老师微微一笑说:
“看来大家都认为子贡做的是对的。我希望你们思考问题不妨多些角度,你们有没有想过,他这样做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呢?”
“这还不简单,肯定是人人向子贡学习,争相为国家和别人谋利益!”
子路心直口快,当即回答说。
原宪师弟也说:
“坦率地说,子贡的这种做法,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作为一个商人,他能有这样的善心和行为,说明他是一个能为别人谋福利的商人,是一个用仁义道德武装自己的商人。我以后得多和他交流。”
老师看了大家一眼,说:
“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子贡的做法,在思想和行为上确实很无私很高尚,但你们想过没有,他的做法,对国家推行这项政令,有没有反面的作用呢?”
沉默。大家都在思考。
老师的话也让我不得不往深层次想。不想不知道,一想下一跳,越想越觉得不安。
我的做法到底是哪里不妥呢?
“我觉得,子贡师兄的做法,对和他一样的有钱人来说是可以效仿的,可对很多穷人而言,要做到这一点却根本不可能。比如说颜回师兄,他即使有心做也做不到!”
刚才将我关在门外的小师弟首先打破了沉默。
我偷偷跟同学打听,才知道这个胆子够大,口才也不差的小师弟叫子夏。
子夏的话引发了同学们更热烈的讨论。有两个同学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甚至吵得脸红脖子粗。
我偷偷看了看老师,只见他正捧着一杯热茶,有滋有味地品着,面带微笑。
这神情我太熟悉了。老师的教育与众不同,特别重视引导我们讨论和思考,让我们自己得出结论。
此时,老师恰好朝我这儿看来,那熟悉的目光直触我的心弦……
刹那间,我如有所悟,于是提高声音说:
“我想了半天。越想越觉得子夏师弟的话有道理……我的确是错了!”
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
我说:
“做这件事时,我只从提高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考虑,却没有从国家整体利益的角度来考虑。”
我抬起头来,只见老师在向我微笑地点头。
我心中一暖:老师肯定是知道我已经认识到自己错在何处了。
老师问大家:
“你们理解子贡刚才这话的意思了吗?”
我看了看同学们,发现有的同学不断点头,而有一些同学还是露出迷惘的神情。
“老木”曾参自然也没有反应过来,于是,他主动向老师发问:
“老师,请恕我们愚鲁,还是您给大家说一说吧。”
老师看了看大家,说:
“国家制定这个政策,最终的目的,是要调动国民的积极性,以大量地赎回沦为别国奴隶的鲁国百姓。而大多数人之所以响应,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因为物质奖励的刺激。
“而子贡赎人不领取赎金和赏金的做法,看起来是一个好榜样,但是如果成为提倡的典型,那么穷人根本无力做这个事,大多数富人也不愿意做这种费力又亏本的事。你们说:国家的这一项重要政策,会不会有可能因此而流产呢?”
这一番话,让同学们纷纷开窍了,不断点头。
老师进一步阐述道:
“你们听我的课,争当君子,这是值得表扬的。但是记住:当君子,行仁义之道,也不能只看动机,还得好好看结果。
换句话来说,要做最好的事,不仅要有最好的动机,也得争取最好的效果。这样,才是完整地理解了君子之道和仁义之道!”
这番话,使我和同学们茅塞顿开,我们纷纷给报给老师以最热烈的掌声……
【子贡学记】
我们在任何事情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只强调动机,不重视结果。
今天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情,哪怕做好事,动机好,未必结果就好。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动机,另一方面还要格外重视结果。
为了达到最好的结果,应该采取最佳的方式。